中法专家深入探访了店头村、赤桥村等传统村落。 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孙轶琼)7月23日至28日,“晋祠文物建筑与周边环境系统性保护中法学术交流工作坊”在太原成功举办。
我赏书沄,从一幅小品开始,它悬于我书柜上方,每每望去,会想起她屏息静气、凝神作画的样子。2014年,书沄笔墨尚嫩,多勾染,少变化,布局简单,设色着意,追求精准、细腻,倾向于写实,还被一定的美学经验和学院门派所束缚。
《增广贤文》有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雨过天晴”。忍一时、退一步看似简单,却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倡导以忍耐和退让化解冲突,达到和谐无争。
岳家寨位于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距县城40公里,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岳家寨原名下石壕村,2010年更名为岳家寨。
2025新文艺人才创新交流研讨会召开 运城籍导演马红斌获国家广电总局“优秀新文艺人才”称号(导演类) 7月27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2025新文艺人才创新交流研讨会在江苏昆山盛大开幕。来自全国各大卫视、地方融媒体、传媒机构、高等院校等百余人齐聚一堂,共话广播影视艺术提升、促进人才交流合作、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入伏,即进入“三伏天”,标志着真正暑天的开始。《汉书郊祀志注》中载:“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
晋人崔豹在《古今注》里说:“谓其声如急织也。”那意思是说,蟋蟀的叫声,仿佛织女在飞梭忙碌,让织布机发出了密集不断的声响,催促而鸣唱。
《未尽的快乐:魏晋名士社交处方笺》董铁柱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该书如同一扇通往魏晋时代的大门,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期名士们的社交生活与独特的快乐哲学。在这本书里,作者以《世说新语》为蓝本,深入剖析了魏晋名士在君臣、亲子、长幼、朋友、同僚、兄弟、夫妻这七种社会关系中的种种故事。
《他们仨》刘黎琼著 译林出版社 彷徨于迷惘青春中的少年,无意中打开了外婆的回忆录,时光之门就此訇然开启。两代人对科学的探索和热爱渐次舒展,铺陈出穿透时光的博大与丰美:从幽微丰富的真菌世界,到寥廓静谧的浩渺宇宙;从一方小院的恬淡烟火,到险峰高原的无尽蕴藏;从孜矻求索的科研道路,到相濡以沫的人生旅程……少年于文字间穿行,沿着祖辈与父辈的人生轨迹溯流而上,触摸字里行间蓬勃生长的家国情怀,感受绵长岁月里奔腾的爱与思念。
盛夏来临,现代人想尽了各种方法避暑纳凉,那么,在科技远没有今天发达的古代,人们都发明了哪些消暑之法呢?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消暑奇招,历朝历代不断创新,甚至形成了一种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消暑文化”! 纸扇轻摇风自来。手摇扇子来纳凉,是中国古代老百姓最常见的一种消夏方式和风俗。
本报讯(记者史莉)7月19日,时值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赵梅生先生诞辰100周年,由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系列纪念活动在赵梅生美术馆启幕。 活动以“百年梅生 雪海流香”为主题,涵盖三项主要内容:赵梅生先生蜡像揭幕、文献档案捐赠仪式及《梅香何处——赵梅生艺术人生》新书发布暨座谈会。
《牛奶狂潮:身体、科学与希望》麦秀华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瓶装豆奶、英式奶茶、丝袜奶茶、配方奶粉……眼花缭乱的奶制品是如何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引发消费浪潮的?本书从多维度深入剖析中国牛奶消费现象,旨在揭示牛奶消费背后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引发人们对饮食健康、社会公正等问题的思考。 红茶中加牛奶和糖是英国的传统,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将茶叶形容为“文明砥柱”。
《成都风物诗记》(中英文版)何大江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弦歌 《成都风物诗记》(中英文版)选取二十件文物或古迹,以诗为钥,撬开三千年时光的裂缝。透过缝隙看到的,不只是蜀地的风物,也有望丛祠里并肩而坐、相爱相杀的君王,有盗墓贼豹变为皇帝的传奇。
历史上有许多人喜欢囤书。唐朝宰相杜暹对书籍十分珍爱,家中藏书万册,堪称藏书大家。
陆游在战乱频繁、医疗条件落后的时代能活到85岁高龄,他的养生之道融合了饮食、运动、情志调养等多方面智慧。 当晨光初透山阴草堂,八十多岁的陆游推开柴扉,院中粗陶砂锅里正细火慢炖着新米粥,山药雪白如玉沉浮其间,灶边犹萦绕着他那句“山药进琼糜”的诗句。
到了学子们收获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了,“金榜题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大喜事”之一,古人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也有自己的庆祝方式。以唐朝为例,读书人考中进士要比现在的高考难得多,“复读”多年能考上还算幸运,大部分考生一生无名。
2022年,山西陶寺遗址考古队在一处4000年前的宫殿地基下,发现了30余盏陶质灯盏组成的“照明矩阵”。这些灯盏呈北斗七星状排列,盏底残留着混合动物油脂的黑色碳化物,将中国人工照明的历史推至夏朝前夕。
在山西南部,有一座被鼓声浸润了千年的小城——翼城。每当晨曦微露或暮色四合时,这里总会有铿锵的鼓点穿透时光,那是翼城花鼓在讲述属于黄土地的传奇。
相对于杭州宋城打造“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的沉浸式演艺、开封清明上河园用实景演出演绎北宋市井文化,太原则是开辟了一种新路径,探寻历史文化的现代表达。走入山西太原的老街巷,摸一摸斑驳城墙上的砖瓦或者黝黑家门上新生的混凝土地面时,我才明白,这是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的蜕变——它并不是一种对过去的简单回望,也并非试图朝着现代大步迈进的一次彻底改编,只是剥离旧的部分,留下有生命力的东西,在一点点地生发出自身的新意,替我们交代着一些关于文化的切身言说。
图为王悦摄影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 一位成功的摄影家,往往会因某个特定题材的作品而被载入摄影史册。
炎炎夏日、金乌吐火,即使宅在家中也是闷热难熬,此时能跃入一池碧波、挥臂戏浪,那份惬意宛若远离凡尘。如今,各种新颖的公共游泳场(馆)随处可见,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公共游泳场游泳不仅是奢侈消费,甚至一票难求。
俗话说,打渔摸虾,耽误庄稼。可沅水村的吴二既不打渔,又不摸虾,却硬生生耽误了一亩地的庄稼。
傍晚时分,暮色刚刚爬上窗棂,厨房里飘来一阵清甜的香气。灶台上的小锅正哼着咕嘟咕嘟的小调,琥珀色的莲子酱在锅里慵懒地翻着身。
去年春天,我发现阳台墙角裂了一道缝。缝很细,指甲都插不进去。
与朋友去乡下,路过一片西瓜地,圆滚滚的瓜儿卧在藤叶间,却不见一个瓜棚。朋友笑说如今没人偷瓜了,不必搭棚。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日,我住在粮库宿舍的一间平房里,正在午休时,屋顶上滴滴答答漏下的雨水打湿了顶棚,滴进了家里。院里的流水汇成小河,越过门槛,漫进了家里。
古人云:“偃仰茂林逃酷暑”。意思就是暑天太热了,就适合去山中的林子里躲着。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20岁刚出头的我在厂里的宣传科任新闻干事。我有个好朋友叫海青,他在我们厂职工医院的X光室工作,所以他鼓捣照片的暗室操作技术比我强,每次拍回新闻图片都找他帮我冲洗。
喜欢书,喜欢读书,喜欢在夏日午后,找一方闲适之所,阁楼小屋抑或是清幽庭院,读书、写字,在书本散发的雅致暗香中怡然自乐。 夏日,天气燥热,骄阳似火,在配合冰镇可乐、西瓜的同时,适宜读一些防暑降温的书。
荫城镇位于长治市长治县上党盆地南缘,距长治县城15公里,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荫城是上党(长治)地区四大古镇之一。
乘飞机到新疆总有三四次了吧,怎么一次也没有在飞机上看到天山? 当飞机沿着准噶尔盆地的南沿,与天山并行时,坐在左舷窗的我,突然激动了!啊,天山,皑皑白雪覆盖着峰顶的天山,伴行着我,向着乌鲁木齐飞去。我激动地望着洁白的山峰,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中的相机。
聊斋门巷步清幽,茅舍三间仙气留,人鬼深情笔底收。尽风流,梦断天明是别愁。
生理,有生计、职业之意。现代中国人对“铁饭碗”、对安稳工作有一种莫名的情结,这背后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恒产”“恒业”的观念。
“我觉得,将来只要一天挣二十块,就足够我活啦。”小子懒洋洋地摸着肚皮,打出一串响亮的饱嗝。
魁星高宇半云中,万道金光照碧空,拾级登台瞰翠峰。问余公,何日相携探昊穹? □刘存发 词。
太清游罢豁心胸,万里黄河水向东,岱顶擎天登险峰。健如松,会饮少陵三百盅。
夏天一露头,鼻尖先知道。清晨推开窗,混着槐花甜香的热浪扑面而来,楼下早餐摊的辣椒油香也跟着钻进来。
同事小张最近应酬颇多,作为职场新人,免不了要在各种场合中推杯换盏。面对“真情流露”的祝酒词,小张总感觉盛情难却,各种酒水均是一饮而尽,加之饭菜油腻,终究导致肠胃不堪重负。
一通天柱入云涯,百丈莲花次第开,九级浮图七宝台。仰如来,静坐聆经意费猜。
《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 蒋原伦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以诸子互评生动呈现百家争鸣盛况之作。视角独特,从儒、道、墨、法、名等学派间的辩论中,深挖其产生背景与发展脉络,达成对各学派思想的更深刻理解。
《走过》 敬一丹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该书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作者走过的地方为空间点,构建起一个充满故事与感悟的世界。书中不仅有山河美景,更有深刻的人生体验与感悟。
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的深入与炎热的加剧。在这个时节,古人如何消暑纳凉,成为了众多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进入七月,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生都放暑假了。那么,古代的学生是如何度过假期的呢? 很多人认为古代的学生没有假期,理由是古代典籍当中没有发现“暑假”字样。
在古代的典籍中,经常出现“教授”一词,于是便有一些人误将古代的“教授”理解成当今的“教授”。其实,古今的“教授”一词虽写法、读音相同,但意义却是不同的。
新人入职要有一段试用期,这种试用期制度并非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早在我国古代,试用期就已经存在。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夏侯婴被刘邦打伤,被人告发后,刘邦不敢承认也就罢了,没想到夏侯婴也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弄伤的,“掠笞数百”,终不改口。
古代的类书,类似于现代的百科全书。类书是封建王朝运用政府的力量,组织人力、物力,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加以分门排列编撰的。
在南京明城墙遗址的斑驳砖石上,镌刻着一个海洋强国的记忆。 1363年鄱阳湖的硝烟中,朱元璋依仗巢湖水师击溃陈友谅,这场决定性的水战不仅改写了元末战局,更孕育出了人类历史上首支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力量——大明水师。
《跟着文成公主走唐蕃古道》 张安福 著 岭南古籍出版社 这是一次追随文成公主的足迹,探寻汉藏交融千年印记的人文之旅。作者将多年对唐蕃古道的田野调查、所见所感与史料记载紧密结合,考察了炳灵寺、日月山、倒淌河、贝纳沟、小昭寺等见证汉藏民族交流交往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存,回溯了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故事。
《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 崔凯 著 上海三联书店 谷物是人类历史的书写者。该书以谷物为主线,讲述谷物横跨一万年、涉及五大洲的历史演变,展现谷物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
在太行山的褶皱深处,一位头戴白羊肚手巾的农民蹲坐在田埂上,用布满老茧的手掌摩挲着粗糙的稿纸。这不是某个田园诗意的场景速写,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颠覆性的文学革命者——赵树理的日常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