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类书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古代的类书,类似于现代的百科全书。类书是封建王朝运用政府的力量,组织人力、物力,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加以分门排列编撰的。类书在当时起着传授知识、临文备查、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权服务的作用。因它集中而又类别地保存了历代文献资料,成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的有力帮手。
最早的类书出现在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喜好文学,除自己著述外还命令手下儒臣撰集经传,分门别类编成一书,称为《皇览》。这部书分40余部,每部有数十篇,共800余万字。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写文章崇尚骈丽排偶,讲究用典使事,加之当时的皇帝贵族亦喜招聚文士,编辑书籍,所以又编出了《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类书。由于各种原因,隋以前的古代类书,都已失传,只有部分佚文,已看不出原来的面目。
唐初,受南北朝的影响,文章仍讲求辞藻典故,盛行骈丽,所以供诗文取材的类书多出于此时。其中较早的一部为虞世南所编的《北堂书钞》,原为173卷,分80部,801类。唐高祖武德七年,命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100卷,分47部,720余类,百万余字,征引古籍1400多种,分门别类,摘录汇编。此书先引史实,后列诗文,包括社会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各种资料。唐玄宗执政后,命徐坚等撰写了《初学论》30卷,23部,313个子目。此书字数不多,却把唐以前各种典章制度作了扼要介绍,可以用来查找词藻、典故、篇目出处。
宋代编类书的风气比唐更盛,几部著名的官修大类书都完成于宋代。比如,《太平御览》开始编纂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完成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此书分55部,共5426类,共1000卷。它征引古书相当丰富,据汇载有1690种,删去重复,不下千余种。《太平御览》部头大,取材广,所引多为失传古书,或今本所无的文字,而且录入了宋以前类书的不少内容,可用以辑佚、订讹、学术研究之用。还有一部是《册府元龟》,编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到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成书。全书共1000卷,31部,1400门。每部有总序,门有小序。《册府元龟》和唐宋其它类书的内容、体例全都不同,它专门辑录上古到五代的历史君臣事迹,按事类和人物分门编次,所采材料,以“正史”为主,间及经书、子书,不取小说、杂说。此书引征史料丰富,可用来校史、补史。
金元两朝的类书很少,而且大多亡佚。明清的类书在前人编写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的是明成祖永乐年由解缙、姚广孝等编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共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3亿7000万字。所收入的典籍共8000种,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及医学、工技、农艺等各类著作,内容极为丰富。尽管《永乐大典》现存仅730卷,但对于学术、科研仍有许多材料可以发掘利用。
清朝蒋廷锡等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的,用处也最广,体例最完善。全书1万卷,目录40卷,分历象、方舆、明伦、情物等32典,6109部。《古今图书集成》初稿始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完成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定稿,清雍正六年(1728年)印成。该书所辑录的各种内容往往把原书整部、整篇或整段地抄入,不加改动。因此,完整地保存了许多古籍,所引证者,一一详注出处,使读者能由此找到较为系统的材料。
从三国到明清的类书,无论内容、形式和编撰目的并不完全相同。每一朝代的类书,全受到当时文风、学风的影响。
一般古代的官修类书主要是为了供皇帝阅览有关治乱兴衰,君臣得失的事迹,为治理国家提供一些借鉴;有的是为了作诗文采撷典故,辞藻。宋以来所编的类书,已带有一些考证的性质,这对类书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尤其是我们在整理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古代资料时是离不开类书的。
□阎泽川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