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牛奶演绎的本土与世界的观念碰撞与文化交融,《牛奶狂潮:身体、科学与希望》节选——

港式奶茶走向世界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牛奶狂潮:身体、科学与希望》麦秀华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瓶装豆奶、英式奶茶、丝袜奶茶、配方奶粉……眼花缭乱的奶制品是如何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引发消费浪潮的?本书从多维度深入剖析中国牛奶消费现象,旨在揭示牛奶消费背后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引发人们对饮食健康、社会公正等问题的思考。
  红茶中加牛奶和糖是英国的传统,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将茶叶形容为“文明砥柱”。早在1660年,英国普通民众及医生就最早接触了茶,是从中国进口的绿茶,因为绿茶具有药用价值。早期,茶能够流行的原因之一是茶具有解酒的功效。这一理念可以追溯到1589年威尼斯作家乔瓦尼·博特罗写过的一句话:“中国人有一种草药,用之熬制的汤汁,如葡萄酒般甘甜。这种汤汁不仅有益健康,还能够解除过度饮用葡萄酒滋生的所有邪恶。”17世纪,英国禁酒运动改革者为了根除社会上的酗酒现象,大力倡导饮茶。
  在香港,茶最早出现在欧洲人的私人俱乐部、酒店和西餐厅中。由于外国人开设的餐馆在当时的香港具有霸主地位和排他性,因此当香港进口袋装锡兰红茶后,中国人才首次有机会品尝到这种加了白砂糖和新鲜牛奶的西式红茶,这也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标志着社会上层和下层文化之间的边界被跨越。1895年,香港第一家华资酒店鹿角酒店在中环开业,中国人首次可以在公共场所享用英式奶茶。这也体现了19世纪末中国商人日益稳固的经济实力。20世纪30年代,广州太平馆餐厅迁至香港,这是香港的第一家“番菜馆”(华资西餐厅),以豉油西餐为特色。英式奶茶与“西式”或“英式”之间的象征性联系自此转变为“中西合璧”。太平馆餐厅的创始人徐老高,曾在位于广州十三行一带的美国贸易和商业公司旗昌洋行做厨师,某次与洋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后辞职而去。徐老高没有再去贸易公司当厨师,而是在街上卖起了煎牛扒,创新地用酱油代替西式酱汁。他用中式烹饪原理烹饪“西式”食物的创意,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他的“西餐”非常受欢迎,于是在位于中国南部战略贸易中心和交通节点的广州太平沙开设了第一家“番菜馆”,并将菜馆命名为“太平馆”。徐老高举家迁往香港后,太平馆才开始供应英式袋装奶茶。这位资深餐馆老板说,太平馆已经是一种标志,在太平馆喝一杯用进口茶包冲泡的英式奶茶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经济能力,是时尚的知名戏曲艺术家、运动员,以及享有盛誉的政治家和上层美食爱好者时常光顾的地方。
  到目前为止,我们或许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形成上层人士享用的“高品位”奶茶(曾是欧洲富有且有权阶层的身份标志)的文化主要有两种途径。首先,在红茶中添加牛奶和糖的做法,是买办(旧时在外国贸易商和中国市场之间做中间人的中国商人)和经常接触私人会所和酒店餐厅等外资机构的商人从欧洲人那里传播而来的。其次,中国上层阶级开始光顾中国人经营的、具有异国情调和时尚的“番菜馆”也促进了这一文化的生成。
  然而,香港最“正宗”的奶茶还属劳动阶级在街头的大排档和本地茶餐厅售卖的丝袜奶茶,这种奶茶浓烈醇厚,受欢迎程度远胜过温和的英式奶茶。现今,许多本地人每天都是“无奶茶不欢”,奶茶的日销售量高达250万杯。2004年,奶茶和菠萝油被评选为“最能代表香港的设计”。2014年,经过5年的意见征询和申请,茶餐厅最受欢迎的三种食物——奶茶、港式蛋挞和菠萝油被成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认可。如今,许多香港本地餐厅,无论是大众饭馆还是高端餐厅,甚至连“麦当劳”等国际快餐连锁店都供应港式奶茶。港式奶茶也走向了世界,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以及有香港移民的城市都能见到港式奶茶的影子。在香港贸易发展局的支持下,香港咖啡红茶协会定期在香港、深圳、上海、广州、多伦多和悉尼举办国际金茶王大赛(港式奶茶),来自各个地区的获胜者将奔赴香港参加决赛。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