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文化的现代表达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相对于杭州宋城打造“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的沉浸式演艺、开封清明上河园用实景演出演绎北宋市井文化,太原则是开辟了一种新路径,探寻历史文化的现代表达。走入山西太原的老街巷,摸一摸斑驳城墙上的砖瓦或者黝黑家门上新生的混凝土地面时,我才明白,这是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的蜕变——它并不是一种对过去的简单回望,也并非试图朝着现代大步迈进的一次彻底改编,只是剥离旧的部分,留下有生命力的东西,在一点点地生发出自身的新意,替我们交代着一些关于文化的切身言说。

“动态平衡”与“因地制宜”的空间表达

  晋祠的空间布局恰似一部凝固的《营造法式》活态教科书:以圣母殿为核心的空间布局彰显儒家“礼”的秩序观;鱼沼飞梁“十字破水”之形打破了对称的空间格局营造出“有无相生”的空间灵动性;在空间矛盾之中获得平衡成为了当代环境艺术理论中推崇的空间理念——“动态平衡”。空间对抗性及调和关系的建构是涵容于空间叙事的过程之中。圣母殿的斗拱既是力学的奇迹也是视觉的韵律。宋代匠人在“材分制”模数体系指导下对每一层斗拱的出挑角度、每块枋木的尺寸比例进行了精准设计,在当代“形式追随功能”并基于黄金比值的数学逻辑隐喻了这种“动态平衡”极简主义设计思潮背景下将工程技术升华为艺术表达。
  天龙山石窟的选址与营建就是千年的环境艺术实践,“场所精神”理论之下古人按照地形地貌布局和开凿洞窟,使佛像与自然山体融为一体,成为“天人合一”的存在,洞窟内部布局依照佛教的仪轨安置造像,并且巧妙地结合自然环境变化时的光线所造就的某种气氛,使人顿生庄严神圣的感觉。而运用现代照明再现当时的景象也是效果极差,因为真正环境艺术并不是依靠堆积各种技术,而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正如“因地制宜”这句话一般深入人心。当今的全球化语境更要求有自身地域文化的设计语言存在。

文化沉浸式的城市创新

  无独有偶,在全世界范围内城市更新过程中,所有的历史名城都会面临同样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平衡现代生活对于城市的需要以及如何保留我们的文化基因?太原市的迎泽大街就是一场激荡心灵的文化博弈,前面用那些十分现代的设计、界面、手法,想制造彻底摧毁的假象,设计者用一种“嫁接”“编织”的手法把太原记忆的传统符号的飞檐翘角、青砖灰瓦进行提取,最后做成虚化、碎片化的存在放置到现代建筑上。太原博物馆的“斗笠”罩,把传统的建筑大屋顶拆解重构;山西大剧院的肌理用石材替换了黄土和砖瓦砌成的古城墙。既不是纯传统,也不是简单的现代,而是运用“文化转译”的理论来完成这种老与新的对话。太原围绕晋祠在老景区外扩建的新公园,是传统和现代环境艺术对话最好的作品。新公园不是以“大尺度开发”,而是“文化延续、生态共生”,用“微介入”的设计手法让两者有机结合。使用“景观叙事”的方式,用缠绕盘绕的溪流去模拟晋水古道,转译成一种可以让人去感受到的浸入式空间感,这样“新旧并置、以新衬古”的方式在延展晋祠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设计意义,并能够使得整个历史文化景观的格局和气息都得到平衡,同时也利于历史文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汾河公园的生态修复工程,正是环境艺术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的具体例证。设计者们采用了“海绵城市”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建造人工湿地、铺设透水铺装,使得雨水分流并实现了雨水的自循环,这一方面符合了设计的既定要求;但更重要的却是,设计者把汾河的历代诗词歌赋变为景观叙事,将雁丘园中的“问世间情是何物”意象雕塑,化作元好问笔下的空间语义;而今,世人将再次欣赏到美如画卷、景致典雅的汾河晚渡。而上述体现“文化生态主义”思想的设计方法亦破除了生态修复和文化保护彼此割裂的情形。

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漫步在杏花岭府城文道巷,这里是保存太原城市记忆、反映太原人鲜活市井生活的街巷之一;也是府城现有历史民居体量最大、保护最好的片区,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肌理、历史建筑等资源,并代表了整个太原市府城历史文化观光线路的特殊站点。这里是省内首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这个小区改造项目中,环境艺术最重要的目标是构筑人与空间的情绪连接点,最终达到这样的效果:有适老的休憩空间、友好的儿童游戏场地和满天星蹦床娱乐区域,更有社区百姓自发围坐的“邻里交流角”,那是被过往岁月打磨得历历在目又被时光滋润得更加透亮的石桌石凳,拥有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所有回忆。“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正好是对“机器美学”这一思想的扬弃和升华。
  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不是物理意义上盛装东西的容器,而是承载集体记忆和文化的躯体,更是建构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界,从太原的环境艺术实践中可以看出,环境艺术作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张力下,在面向人的感受、接受尺度的情况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有文化温度的作品。

王卓康 朱江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