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代照明史
探寻古代照明史
2022年,山西陶寺遗址考古队在一处4000年前的宫殿地基下,发现了30余盏陶质灯盏组成的“照明矩阵”。这些灯盏呈北斗七星状排列,盏底残留着混合动物油脂的黑色碳化物,将中国人工照明的历史推至夏朝前夕。这组沉睡千年的古老灯具,揭开了人类追逐光明的壮阔史诗——从畏惧黑暗到驾驭火焰,这段跨越万年的照明革命,闪耀着令人惊叹的智慧光芒。
旧石器时代的先民蜷缩在山洞中,用篝火驱散野兽与恐惧。北京周口店遗址的灰烬层厚达6米,证明原始人类已能长期保存火种。他们将油脂丰富的松木劈成火把,或将动物脂肪涂抹在石块凹陷处点燃,这种简陋的照明方式持续了数十万年。辽宁小孤山遗址出土的1.2万年前的蚌壳灯,内壁残留的动物脂肪痕迹,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专用照明器具。
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的成熟催生了精致的青铜灯具。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豆形灯,以中空的豆盘盛放油料,细长的灯柱便于手持移动。《周礼》记载“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表明当时已设立专职官员管理照明事务。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连枝灯,造型如参天大树,灯枝上装饰着百鸟、群猴,展现出战国时期高超的铸造工艺。
秦汉时期,灯具设计趋于实用化与艺术化的统一。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宫女执灯的造型栩栩如生,灯体中空设计可吸收油烟,灯罩可自由开合调节亮度,堪称古代环保灯具的典范。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的青铜连枝灯高达1.12米,灯座塑有山峦、走兽,灯枝分层悬挂灯盏,点燃时灯火辉煌,气势恢宏。此时,植物油开始取代动物油脂,《齐民要术》记载的“荏子油”“大麻油”,因烟少耐燃成为理想的照明燃料。
来到唐宋,陶瓷灯具大量普及。长沙窑出土的青瓷省油灯,采用双层瓷壁设计,夹层注水可降低油温,减少油料挥发,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称赞其“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夜市的繁荣推动照明技术革新,北宋汴京的朱雀大街上,悬挂着用薄纱制作的灯笼,内置烛台,风吹不熄。南宋《清明上河图》中,酒楼店铺前悬挂的走马灯,以热气流推动纸轮转动,灯面绘有各种图案,既是照明工具,也是精巧的工艺品。
明清时期,照明技术达到传统社会的巅峰。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缠枝莲纹宫灯,造型端庄典雅,透光性极佳。广东十三行出口的玻璃宫灯,采用进口玻璃与传统榫卯工艺结合,折射出五彩光芒。《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制蜡工艺:“黄蜡取蜂窠煎炼而成,白蜡则自女贞树虫所造”,蜡烛质量大幅提升。北京故宫乾清宫内的羊角灯,以羊角熬制的透明薄片为灯罩,坚固耐用且透光柔和,夜间点燃时宛如明月高悬。
每一次照明工具的革新,都为人类拓展了活动的时空边界,让文明的灯火在历史中长明。
□江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