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雅事说消暑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盛夏来临,现代人想尽了各种方法避暑纳凉,那么,在科技远没有今天发达的古代,人们都发明了哪些消暑之法呢?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消暑奇招,历朝历代不断创新,甚至形成了一种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消暑文化”!
  纸扇轻摇风自来。手摇扇子来纳凉,是中国古代老百姓最常见的一种消夏方式和风俗。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纳凉用的扇子。后世一直沿用不衰,直到今天,扇子依然是夏天人们手中常见的纳凉之物。扇子材质较多,有苇扇、蒲扇、纸扇、帛扇、绢扇、羽扇,款式有直柄扇、折扇,还有富贵人家、宫廷中使用的超大号人工摇扇等等。不管材质、样式如何变化,扇子的摇风取凉、拂灰起尘、引火加热、驱赶虫蝇的功能却始终没有变:“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也正因为如此,古籍中常把扇子亲切地称为“摇风”“凉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时,人们制出了史上最具机巧的纳凉神器——“叶轮拨风”!《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一人运之”而“满堂寒颤”,可见这种神器之神!堪比现代的电风扇!
  更围高屋搭凉棚。搭凉棚,挂竹帘,糊冷布,是古代比较普遍的夏季纳凉风俗。据《北京风物杂咏》记载,入夏后,富贵人家和宫廷里,都要在庭院、宫殿上,用布或苇席搭成凉棚,用于遮阳、纳凉,“绿槐荫院柳绵空,宫宅民宅约略同。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盛夏时节,三五知己坐于凉棚之下,高谈阔论,吃瓜饮茶,好不惬意!
  铜碗声声唤卖冰。现代人有冰箱、冰柜,想啥时候吃冰就啥时候吃冰。可古代不行,但古人也有奇招:储冰和造冰。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学会了冬季储冰夏季用,《诗经》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意即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当然,那时夏季能用冰块降温纳凉的,恐怕非权即贵了,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周代的宫廷中,甚至还设有“凌人”一职,专门掌管储冰。唐宋时期,宫廷内均有皇帝举行宫廷冷宴和赐冰给大臣的习俗和记载。明清两代更是几成定制,明代有“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的记载,清代有“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的记载。说明明清两代,“发冰票”“赐冰块”成了一种“待遇”。古代没有冰淇淋,但古人也别出心裁地造出了类似冰淇淋的消夏冷饮——“冰食”,且上市行售。《唐摭言》中有“蒯人为商而卖冰于市”的记载。宋代时出现了“冰酪”,是一种果汁、牛奶、药菊、冰块混合冰冻后形成的冷饮,可以视为现代冰淇淋的雏形或鼻祖,唐代诗人杨万里赋诗赞之曰:“帝城六月日傍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到了清代,冷饮就更丰富了,《燕京岁时记》中载:“那时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汤,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锦盘,均以冰镇之。”
  檐上飞流坠如雨。古时,皇宫内院和民间富贵人家,还采取了一种气势磅礴的纳凉祛暑方法:人造瀑布。即用翻水车把凉水提到屋顶的储水池中,然后再让水沿房檐四周流下,形成了一种人造瀑布,借以冲凉降温。《唐语林》中即有“宅弟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的记载,宋代的《武林旧事》中也有“长松修竹,寒瀑飞空,下注大地可十亩”的记录。后来,人们为了节省水源,便又发明了一种“循环瀑布”:借助风力,通过器具,将瀑布流下的水再提到高处,再淌下来,形成新的一轮瀑布。“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这可能就是古人最初的“环保理念”吧。
  携杖来追柳外凉。古代的一些文人雅士,则喜欢到野外的树荫下、荷塘旁等风景绝佳、车马绝无的地点,去闲步乘凉,借以消暑。宋代诗人杨万里写有《夏夜追凉》一诗,描述的便是这样的场景:“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秦观的《纳凉》诗与此诗异曲同工:“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月朗星稀,笛声悠扬,微风拂面,荷香入髓,好不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也!沐浴清风,闲步乘凉,这可能是古人最天然、环保、省钱、省力的一种消暑方式了吧!
  饮茶赏荷暑气收。古人通过生活实践发现,夏天喝热茶,恰恰有助于消除暑气。一杯热茶入腹,热汗淋漓,经风一吹,自然带走了全身的暑热。于是“品茗祛暑”便成了一种接地气的大众消暑方式:“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就连苏东坡也在炎热的盛夏,到处寻热茶喝:“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夏日赏荷也是大众比较喜欢的一种纳凉方式。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暮热游荷池上》诗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人在河畔,凉风拂面,波光潋滟中,满塘荷花送来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确实令人胸襟凉起,心旷神怡!
  浮瓜沉李解暑烦。赤日炎炎,吃些清热防暑食物,也是古人的消暑方法之一。民以食为天,在这方面,古人有西瓜、李子、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很多消暑食物,《膳夫录》中就有记载,“汴中节食,伏日绿荷包子”。西瓜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等功用,因此,从宋代开始,盛夏吃西瓜便成为大众熟知的一种消暑方式:“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荷具有清暑利湿、生津止渴等作用,所以,古人赏荷之余,也用荷制成美食来消暑,开发出了“荷水”“莲子羹”“荷叶茶”“莲子饮”等一系列“荷族凉食”。
  一枕清凉入梦来。用睡瓷枕的方式来纳凉,这种消暑方式就有些精致的味道了。隋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用瓷作枕,“瓷釉枕”几成生活日用品。盛夏时节,睡这种瓷枕午休、夜寐,自然凉气丛生,“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明清两代,瓷枕纳凉更是大行其道,乾隆皇帝曾为此乐事作诗歌:“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中浑不觉,梦蝶更应安。”瓷枕不但有纳凉消暑的作用,还有催眠、安眠之功。

□钱国宏

(责编: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