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 标题 图文
    • 凉拌菜,夏之味

        夏天一露头,鼻尖先知道。清晨推开窗,混着槐花甜香的热浪扑面而来,楼下早餐摊的辣椒油香也跟着钻进来。

      2025-07-22 09:37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清粥养胃

        同事小张最近应酬颇多,作为职场新人,免不了要在各种场合中推杯换盏。面对“真情流露”的祝酒词,小张总感觉盛情难却,各种酒水均是一饮而尽,加之饭菜油腻,终究导致肠胃不堪重负。

      2025-07-22 09:37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忆王孙·望应县木塔

        一通天柱入云涯,百丈莲花次第开,九级浮图七宝台。仰如来,静坐聆经意费猜。

      2025-07-22 09:37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墨经》与先秦名学

        《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 蒋原伦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以诸子互评生动呈现百家争鸣盛况之作。视角独特,从儒、道、墨、法、名等学派间的辩论中,深挖其产生背景与发展脉络,达成对各学派思想的更深刻理解。

      2025-07-21 09:45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假装在中年

        《走过》 敬一丹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该书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作者走过的地方为空间点,构建起一个充满故事与感悟的世界。书中不仅有山河美景,更有深刻的人生体验与感悟。

      2025-07-21 09:45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画里的“消暑”意象

        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的深入与炎热的加剧。在这个时节,古人如何消暑纳凉,成为了众多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2025-07-21 09:45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代学生的假期

        进入七月,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生都放暑假了。那么,古代的学生是如何度过假期的呢? 很多人认为古代的学生没有假期,理由是古代典籍当中没有发现“暑假”字样。

      2025-07-21 09:45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今“教授”意不同

        在古代的典籍中,经常出现“教授”一词,于是便有一些人误将古代的“教授”理解成当今的“教授”。其实,古今的“教授”一词虽写法、读音相同,但意义却是不同的。

      2025-07-21 09:45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代公务员也有试用期

        新人入职要有一段试用期,这种试用期制度并非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早在我国古代,试用期就已经存在。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夏侯婴被刘邦打伤,被人告发后,刘邦不敢承认也就罢了,没想到夏侯婴也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弄伤的,“掠笞数百”,终不改口。

      2025-07-18 10:1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类书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古代的类书,类似于现代的百科全书。类书是封建王朝运用政府的力量,组织人力、物力,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加以分门排列编撰的。

      2025-07-18 10:1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明代海军的“秘密武器”

        在南京明城墙遗址的斑驳砖石上,镌刻着一个海洋强国的记忆。 1363年鄱阳湖的硝烟中,朱元璋依仗巢湖水师击溃陈友谅,这场决定性的水战不仅改写了元末战局,更孕育出了人类历史上首支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力量——大明水师。

      2025-07-18 10:1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生命禁区发现古文明

        《跟着文成公主走唐蕃古道》 张安福 著 岭南古籍出版社 这是一次追随文成公主的足迹,探寻汉藏交融千年印记的人文之旅。作者将多年对唐蕃古道的田野调查、所见所感与史料记载紧密结合,考察了炳灵寺、日月山、倒淌河、贝纳沟、小昭寺等见证汉藏民族交流交往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存,回溯了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故事。

      2025-07-18 10:1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以谷物为主食,能量利用率更高

        《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 崔凯 著 上海三联书店 谷物是人类历史的书写者。该书以谷物为主线,讲述谷物横跨一万年、涉及五大洲的历史演变,展现谷物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

      2025-07-18 10:1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泥土里滋养的文学革命者

        在太行山的褶皱深处,一位头戴白羊肚手巾的农民蹲坐在田埂上,用布满老茧的手掌摩挲着粗糙的稿纸。这不是某个田园诗意的场景速写,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颠覆性的文学革命者——赵树理的日常写照。

      2025-07-18 06:29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流水潺潺

        孟米贵摄.

      2025-07-18 06:29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大学教授的小学课堂

        2023年的一天,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视频背景是一幅书法作品,上写“大学教授的小学课堂”,主播叫刘毓庆。

      2025-07-18 06:29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野水春汛:一卷流动的乡土诗笺

        编者按 黄风是我省重要的散文作家和报告文学作家,近几年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国内引起关注。 2023年底,他的散文《野水的季节》获得第十届冰心散文“单篇作品奖”。

      2025-07-18 06:29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墙垣不语 笔墨传声

        花潮簇拥,似自然以芬芳致敬艺术;水墨氤氲,如画家借笔触倾诉乡愁。7月7日,方山影剧院内,“古越神韵 大美张家塔”中国青绿山水画院作品展圆满收官,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以48幅丹青佳作,为方山人民献上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

      2025-07-18 06:29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让晋剧艺术焕发新时代光彩

        作为开创晋剧“牛派”艺术的大师,牛桂英毕生致力于晋剧的传承与革新,在舞台上以“云遮月”般低沉婉转的行腔塑造出沈后、王宝钏、秦香莲、曹玉莲、百花公主等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在舞台下她口传心授、甘为人梯,培养出王爱爱、田翠兰、芦变嫦、梁美萍等一批优秀传人,其艺术经验与探索在晋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回望牛桂英的艺术建树与精神风范,对于推动晋剧艺术焕发时代光彩具有重要价值。

      2025-07-18 06:29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碾馔

        在中华山,第一次吃到传统美食,碾馔。 新麦微炒碾为条,即碾馔,是运城一带的传统美食。

      2025-07-18 06:29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马静:辛勤耕耘,让螺钿漆器在手中生花

        扫码看视频。 马静母亲李爱珍是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马静师从母亲从事螺钿漆器制作20余年,熟练掌握数十道工序并创新突破,尤其在螺钿裁刻中技艺独到,刻画花鸟、走兽栩栩如生,获国内外行业专家赞誉。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婆媳“斗法”亦成趣

        与老公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后,我们一直与婆婆同住。俗话说得好,婆媳之间仿佛天生就有一道无形的墙。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太原市第一家机器面粉加工厂

        1923年,太原晋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它是太原市第一家机器面粉加工厂,也是太原面粉一厂的前身。 小农经济时代,面粉都是靠手推石磨或驴骡等畜力拉石磨生产,一般也都是自家生产自家食用。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我结婚时的毛料衣服

        上世纪80年代,正是结婚人口密集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好转,结婚物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组合柜、手表、缝纫机、自行车,逐渐升级为录音机、洗衣机、彩电、冰箱等,但结婚时做一身毛料衣服的习俗却一直时兴了很长时间。 我和爱人结婚前,爱人买了蓝色毛哔叽和黑色礼服呢两种毛织料,准备去太原最好的服装加工店——华泰厚或红都裁缝店做衣服。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适合与不适合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或是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并非仅凭个人意愿就能决定,必须要经过理性的分析,判断其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适合”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探讨的一个概念。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苕性

        小时候,每逢成绩不好或做事不成时,大人们就会嗔怪地说:“你这娃儿,真是苕性。” 在陕南老家管红薯叫苕。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土豆花语

        在乡间田野中,土豆以其独特的魅力,与玉米、小麦等作物一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画卷。土豆的茎秆挺拔,叶片宽大,绿意盎然,而其花朵或纯白、或深紫,竞相开放,构成了一片翠绿的海洋,美不胜收。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夏天最甜的果实是汗水

        人们总说夏天最甜的果实是西瓜。绿皮红瓤,刀锋刚划开一道口子,那甜味就急不可待地溢出来。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国家要的粮,必须是最好的

        在晋西北岢岚县的群山深处,每到秋收时节,金黄的玉米和饱满的谷穗总会勾起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那些关于交公粮的记忆,像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永远定格在岁月的长河里。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夫妻相处之道

        “家”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承载情感与责任的温暖港湾。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称:“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老古董

        兵哥跟他爹的关系算不上好,私下跟我们说起他爹的时候,他总是称之为“老古董”。 “循规蹈矩哪能赚到钱?我爹那人没法说。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民居华雍而规整的尧沟村

        尧沟村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距县城15公里,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尧沟村原名“窑沟”,三面环山,北倚龙山,东有凤山与龙山,南隔大路与虎山相望。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父亲的“评书联播”

        父亲当过代课教师,识文断字。而他最大的优点是口才非凡,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跟人论起理来每次都是赢家。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太谷净信寺与白居易

        唐开元六年(718年),正是“开元之治”的好年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盛世。有山有水、交通便利的山西中部、太原盆地的太谷县阳邑镇西南,新建起了一座尼姑庵。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晋祠》:晋水长流处的文化年轮

        “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太原西南悬瓮山下,一座穿越三千年的祠庙园林——晋祠,静立于岁月长河。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湖边的心跳

        那天傍晚,我又穿着洗得发白的背心站在督公湖边。七月的蝉鸣声像煮沸的水壶,咕嘟咕嘟地漫过整个湖面;空气闷得能拧出水来,连湖边的芦苇都耷拉着脑袋。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宠物神兽——鸽子

        《故宫里的神兽》周乾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龙、凤、鹤、狮、象、麒麟、螭吻、甪端、蚣蝮……故宫里共有多少种神兽?故宫神兽都分布在哪些地方?神兽背后有哪些历史演变和文化含义? 故宫古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各异的神兽就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方式。本书以“强政神兽”“消灾神兽”“纳福神兽”“宠物神兽”四大维度,系统梳理龙、凤、獬豸、甪端等五十余种神兽的隐秘踪迹。

      2025-07-07 11:19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兴之所至

        据晋人刘惔描述,孙统是狂放之士,每到一个地方,就一连好几天游赏玩乐,有时往前走到半路又转身再回去。此故事很容易叫人想起王徽之雪夜访戴逵,徽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2025-07-07 11:18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人的夏日情调

        夏日炽热,古人却以笔墨为舟,在诗词中描绘出独有的清凉与诗意。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藏着对自然的热爱、生活的雅趣与人生的哲思。

      2025-07-07 11:18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植物货币是如何出现的?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香料和棉花改变世界》史军著 现代出版社 我们习以为常的货币、贸易、审美乃至现代科技背后都有植物的影子,人类与植物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紧密。读完本书,你看待身边事物的眼光将彻底改变。

      2025-07-07 11:18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诗里的童年童趣

        古人童年是多彩的,古诗里的童趣俯拾皆是,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又是那样淳朴可爱、妙趣横生。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童趣诗较多,儿童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再现,像一幅幅丰润有趣的画面。

      2025-07-07 11:18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代纸币也防伪

        在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一张泛黄的“行在会子”正诉说着八百年前的金融传奇。这张不过巴掌大小的桑皮纸上,精细的朱砂纹路与靛蓝云纹交相辉映,暗藏的“敕”字水印若隐若现,让人不禁惊叹古人守护财富的智慧。

      2025-07-07 11:18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人的驱蚊妙招

        炎热的夏季,招人烦的蚊子疯狂出击,它们飞舞着,在耳边嗡嗡作响,不仅扰人清梦,还可能通过叮咬传播疾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现代有不少新兴的驱蚊产品,可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夏天是如何防蚊、灭蚊的呢? 最早记载被蚊子袭击之苦的应该是春秋时期的庄子,他在《庄子·天运篇》就说:“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

      2025-07-04 10:0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缓解焦虑古人这么办

        六月,是学子们人生大考的关键时候,难免压力山大。其实,考前焦虑并无古今之别,只是缓解焦虑的方法可能各有不同。

      2025-07-04 10:0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晚清诗坛才女和一坛汾酒

        咸丰九年(1859年)冬,61岁的顾太清收到友人沈湘佩从山西寄来的礼物——一坛汾酒,酒坛上还裹挟着北方风雪的凛冽之气,扑鼻的酒香却传递着友人深深的惦念。这位有着“清代第一女词人”雅号的老人提笔写下:“情重固然怜我老,病多未必可延龄”的诗句,字里行间透露出两位才女跨越二十余载的诗酒情谊。

      2025-07-04 10:0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勇气比实力更重要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宝元元年,党项人发兵进攻北宋,将延安围困。延安城当时的主官是范雍,范雍一面派人向朝廷告急求救兵,一面组织城中的将士们坚守城池,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党项人的进攻。

      2025-07-04 10:0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老树根深花满枝

        山西日报老总编赵克明同志,1947年15岁参加革命工作,开始与汉语文字打交道;1956年调入山西日报,当编辑、记者、记者站长、副总编、总编,1993年调省人大常委会工作,1999年离休;克明在新闻岗位工作了将近40年,离休至今也25年了。 然而,有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25-07-04 08:57    来源:山西新闻网
    • “侯相卿蜡染作品捐赠展”在省城展出

        6月28日上午,“靛蓝春秋 匠心筑爱——侯相卿蜡染艺术作品捐赠展”在太原美术馆隆重开幕,集中呈现侯相卿无偿捐赠的60幅经典蜡染作品,同时展现其60余载深耕蜡染艺术的探索之路,探讨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路径。 侯相卿先生无偿捐赠给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的这批蜡染作品,既有对华夏文明符号的提炼重构,也有对山西本土文化的深情表达。

      2025-07-04 06:4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传承与创新之美

        6月3日晚,山西大学音乐厅内座无虚席,民族小歌剧《西口情歌》在此精彩上演。该剧取材于“走西口”故事,生动复原了西口地区文化民俗风貌,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艺术盛宴。

      2025-07-04 06:4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两代党员的笔记本

        周末伏案写稿时,一旁翻阅报纸的父亲忽然开口:“女儿,家里还有新笔记本吗?”我从抽屉取出一本递过去,忍不住问:“老爸,您要本子做什么?”父亲扶了扶老花镜:“抄些学习资料,人老了,更得跟上新时代新思想。”我愣了下,没想到退休后的父亲依旧不放松学习。

      2025-07-04 06:4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