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根深花满枝
——赵克明离休后著作的语言特色
老树根深花满枝
——赵克明离休后著作的语言特色
山西日报老总编赵克明同志,1947年15岁参加革命工作,开始与汉语文字打交道;1956年调入山西日报,当编辑、记者、记者站长、副总编、总编,1993年调省人大常委会工作,1999年离休;克明在新闻岗位工作了将近40年,离休至今也25年了。
然而,有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从离休至今的25年里,克明守着电脑,读书写作,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了五本著作:《长寿之歌》《孝顺之道》《肺腑之言》《离休之乐》《收摊之作》;超过百万字。
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看到了克明的五本书。一看便丢不下手了。老总编用浅显语讲述家常理道,用巧修辞引人入眼入心。他的文章,传达了一位新闻老将寄语后辈、告诫新秀的肺腑心声。他用简短、精练、准确的语言,讲述为人处事、生老病死的命运历程。他用诗言板话、古今典故,诠释家国社会、感恩幸福的思想江河。
有鉴于此,我想在此管中窥豹,以克明同志的五本书破题,在受教于他的人生经验和思想启迪的同时,探秘他的语言特色和作文奥秘。克明书中的语言特色和作文奥秘,从他的五本书中能找到吗,能学到手吗?让我们静下心来,看个究竟吧!
文章句子短 倾吐肺腑言
克明同志离休后的文章写作,有一个显明的特点:句子短。写文章,究竟句子短些好,还是长句好,这在新闻界,至今并无定论。然而,克明同志离休后写作的五本书中,确实短句多。他似乎更擅长于用短句式,简练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我认为,句子短些好。一是便于阅读.不憋气,不费力,自然轻松;二是接近口语,使文章语言朴素,文风朴实;三是利于表达,不在一句话中叠床架屋,直接、直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如此和读者促膝谝闲,家常里道,十分亲切。这样的阅读,如见亲朋好友,推心置腹;是一种精神享受。克明的文章,句子短,含意深。这个语言特色,在他的五本书中,随处可见。如《耄耋之悟》一书,他这样概述人生:
“人生就像荡秋千,有起就有落。
起的时候,要有落的准备;
落的时候,要有起的信心。”
接着,克明进一步说:“人生如行路,深一脚,浅一脚,坎坎坷呵,忙忙碌碌。希望在路上,疲惫在路上,欢喜也在路上。”
然而,对于短句式,也不能机械理解。事实上,克明的文章,虽以短句为特色,但也不避相对而言的长句呼应。不过,克明在长期新闻写作实践中,已养成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以短句为主的良好文风。对此,读者可以参考一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韩愈认为“气盛言宜”。韩愈要求作文者,必须不断地加强思想、道德和人品的修养,胸中不断地增长着、充满着浩然正气。如此,作文时则“言之长短”皆宜,“声之高下”俱佳。但是,从唐宋八大家的文集来看.他们都以短句为主。
克明的《耄耋之悟》一书中,有一篇以《人品》命名的文章,开章第一自然段,只有十个字:“人品就是人的道德品质。”他用此十个字破题,接着层层剖析什么是人品。他说:
“面对喧嚣、纷繁、功利,不迷茫,不困惑,不颓废;立德、敬业、博学,这就是好人品。”
好人品具体是什么呢?克明回答:“好人品就是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人才。”在《人品》一文结尾时,克明使用短句子,再次突出文章主题:
“好人品,简单说来,就是一句话:利他,善待周围的人!不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袖手旁观;不在别人落难时不闻不问,肯为别人打伞;凡事只认真理,不讲私情,正直无私。”
克明叮嘱:“富裕时,多想想没钱的人,别目中无人,欺负穷人;风光时.多想想帮你的人,别忘恩负义,算计恩人;成功时,多想想身后的人,别六亲不认,漠视家人!”。《人品》这篇文章,句短意长,发人深思。
发人深思的文章,靠的是语言。语言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容。语言和思想紧密相连。所以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如果你深入阅读克明同志的五本书,就会发现,这位耄耋老人,句句话源于爱心,发自善良,语重心长。
克明在他的书中,有不少篇幅讲家庭管理,子女教育;讲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邻里之交、妯娌和婆媳之间;讲人生过程、喜怒哀乐、处世原则。他说,“人活一世要有同情心、善良心、宽容心。”他反复告诫,“为人子女者,要孝顺父母。”他嘱咐年轻人,“要懂得十月怀胎娘辛苦。”他反感那些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打骂父母的“狼娃子”。
《肺腑之言》一书中,有一篇《孝道为人之大伦》的文章;在此,克明引用了一首民谣:
“小二郎,小二郎,从小全靠父母养,
如今已长大,娶过媳妇忘了娘,
不是去虐待,就是不赡养,
人伦道德都不讲,丧天良。”
在《肺腑之言》书中,克明还发表了写给侄儿维庆的信,标题是:“尽孝要趁早,别吃后悔药”。他引用了一首顺口溜:
“忆昔少年时,曾经笑老头。
多么不卫生,鼻涕往外流。
也不揩一把,也不抽一抽。
整天挂嘴角,羞也不知羞。
自己今也老,鼻涕同样流,
只是不觉得,不是不想抽。
是因流得快,未揩已外流。
……”
克明告诫:“不从良心上讲,单从生理上说,也绝对不要嫌弃、厌恶、躲避老年人。你认识、关心、爱护现在的老人,就是认识、关心、爱护将来的你自己。”
作文者善用短句子,读者阅读起来,有节奏,有激情,有板有眼;从而加深印象,过目难忘。
修辞有技巧,表达入心脑
克明文章的语言,除了词汇丰富、音义准确外,还有一个鲜明特色:善于运用修辞技巧。
“修辞”的概念,在古代汉语中并未形成系统理论,也未成为一个独立学科;至于修辞技巧,更未在学术队列中完整地亮相。是 陈望道教授,融合东西方语言研究实践,于1932年出版了《修辞学发凡》,填补了古汉语这个空白。陈望道这一划时代的学术成就,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奠基者”。
在《修辞学发凡》中,陈望道首次提出:“语言是修辞的基础”。他认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修辞是为语言服务的。在修辞的加持下,语言的表达力更丰富、更立体,更真诚,更有逻辑力量,更能打动人心。
《修辞学发凡》出版之后,由于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兴起,我国的文学创作,新闻采编,各种评论等等;在语言的表达力方面,琳琅满目,如虎添翼。
克明同志的五本书中,修辞手法用得较多的,大致有:比喻(含明喻和隐喻)、排比、对偶、拟人 、借代、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层递、顶真、用典、押韵,如此等等。自从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出版迄今,几乎所有的现代汉语修辞方法,在克明同志的文章中都有所使用,並且贴切自然。这,可能就是他的作文奥秘之一吧!
在《离体之乐》的《说宽容》一文中,克明这样诠释“宽容”一词:
“宽容是什么?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紫萝兰把香气留在那个踩扁它的脚髁上,就是宽容。宽容就是能宽宏大量,容忍别人、原谅别人的不当,容得下与自己意见不合的,甚至伤害了自己的人;就是脑里装大事,胸中有大局,不为小事而纠缠,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争吵上;就是用热心肠看待生活,以爱怜心对待人,经常想到别人的好处,体谅别人的难处。’”
这段语言中,“紫萝兰把……”,是修辞方法中的“拟人”;用“脚髁”替指脚板,是“借代”“脑里装大事,胸中有全局”“常想别人的好处,体谅别人的难处”;是“对偶”。这些修辞方法的联合使用,使这段语言形象、生动、明确,富有逻辑性;读者阅后心领神会。
请看克明语言修辞中的“排比”:
“放下烦恼,就是幸福;放下抱怨,就是幸福;放下野心,就是幸福。想得太多,容易烦恼;在乎太多,容易困扰;追求太多,容易累倒。”(《耄耋之悟*随想录之十八》)
“有些事情看不惯,就不去理会;有些理说不清,就不去解释;有些事想不通,就不去深究。”(同上)
请看克明语言修辞中的“用典”和“排比”:
“清朝有个大臣叫曾国藩,为了勉励家族子弟努力上进,写下三句话: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收摊之作》112页)
克明将修辞手法中的“用典”“排比”“对偶”的联合运用:
“武则天证明,成功和男女没有关系;
姜子牙证明,成功和年龄没有关系;
朱元璋证明,成功和出身没有关系;
邓小平证明,成功和身高没有关系;
李嘉诚证明,成功和文凭没有关系;
比尔·盖茨证明,成功和学历没有关系;
铁的事实证明,成功和努力有直接关系!”
克明语言修辞中的“比喻”:
“毛主席说过,要夹着尾巴做人。别一失足成千古恨,给自己,给家庭留下沉重的负担。”“一定要遵纪守法,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要经常给自己敲警钟,上紧箍咒。”(《肺腑之言*给外甥女婿的信》)
克明语言修辞中的“反复”:“希望我去世之后,不要惊扰四邻,不要举行告别仪式,不要收任何人的礼,也不要出什么纪念文集。”(《肺腑之言*我说我的后事》)
请看克明语言修辞中的“顶真”(顶真的方法是,前一句的最后一个词语,也是下一句的开头词语。这种修辞方法使句子之间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做事不可有进无退,退,可以避祸;为人不可以只得不舍,舍,可以养福;思想不可以只动不静,静,可以益寿。”(《耄耋之悟*一半》)
“有一种陷阱叫安逸。安逸的人生,谁都想拥有。只是这种安逸,应该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不是年轻时逃避艰辛的理由。”(《耄耋之悟*成功》)
又如“顶真”和“对偶”联用:“成功的诀窍在于钻。钻不是贪多,不是今天想上山,明天想下河;而是一辈子干一件事,办好一件事。”(《收摊之作*长话短说》)
克明的快板语言中,还有一种“语音修辞法”,将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复,称为“叠语词”;读起来不仅有韵律感,也有一些滑稽或幽默的趣味。如:
“离休无事想耍耍,
找个形式养花花。
盆盆购下无其数,
书书买了一沓沓。
……”
克明的语言修辞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色:押韵。押韵,广泛地用于诗歌散文,戏曲歌词和曲艺之中;使语言的表达力入木三分。克明的五本书中,押韵,除用于散文和评述外,大量用于顺口溜、快板、诗歌和格言短句之中。押韵,为克明的文章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感;也使他那通俗质朴的语言,平添出动人的文学光彩。
为了表达家庭和睦、婚姻和好的重要性,克明写了八句顺口溜:
“父母能忍儿女孝,儿女能忍孝名高。
兄宽弟忍双为贵,子孝孙贤跑不了。
妯娌能忍家不散,免得丈夫把心操。
当家能忍家常顺,人丁兴旺乐陶陶。”
(《耄耋之悟*事要成,先学忍》)
还有,把修辞学中的“用典”和“押韵”联合使用(借用了赵朴初的顺口溜):
庞涓不忍招敌箭,马陵道前五牛拉。
黄羊不忍摆阴阵,千年道业命难逃。
霸王不忍乌江死.盖世英雄一日抛。
李白不忍贪美酒,死在江心顺水漂。
……
(《耄耋之悟*事要成,先学忍》)
克明用快板表达老年人的尴尬:
“人老精气衰,毛病一起来。
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歪。
见人想拉话,耳朵很不乖,
他说是爷爷,我听是奶奶。
路遇老朋友,名字叫不来。
鼻涕不断线,尿尿滴湿孩(鞋),
刮风眼流泪,咳嗽屁出来。
后生你记着,别嫌不光彩,
你我一条路,我走你跟来。”
(《离休之乐*别笑俺》)
用快板表达自己的老夫老妻之乐:
“当年家贫穷,没有结婚照;
老伴想补拍,留个金婚照。
我说有道理,值得花点钞。
老伴脸擦粉,又把双眉描;
白头插红花,礼服身上套。
等她打扮完,我就哈哈笑:
谁家这姑娘,长得这么俏!
……”
克明的文章体裁多样,修辞手法娴熟;语言朗朗上口,含义明白生动。
当年的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开章第一句便说,“自从《易经》上有了‘修辞立其诚’一句话以后,(修辞二字)便常常连着用的。但是解说起来,终究还是修是修,辞是辞的,被人当作两个单词看。直到现在讲修辞的还是如此。”
这段话说明,从《易经》至1932年《修辞学发凡》出版之前,修辞学尚未诞生;修辞手法更没有理论化、系统化。然而,尽管修辞学发展缓慢,长期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但是,《易经》强调“修辞立其诚”,却点明了修辞的灵魂。这灵魂就是“诚”。
诚,要求修辞者必须培养品德,诚信做人;诚,要求作文者在语言表达时,一定要传播善良之心、大爱之情。诚,如午夜晨钟,提醒世人;有善有爱,才能诚恳表达;无善无爱,情虚义假。语言表达有了假,不可能发自肺腑,难以引发读者的共鸣。
在“修辞立其诚”方面,在传播善良和爱心方面,赵克明同志起到了表率作用。他在离休后著作的五本书中,对于家庭和子女,对于新老同事,对于广大后来者;克明同志写出了深情的嘱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阅读赵克明同志离休后的五本著作,就是参加一场思想盛宴,就是一次精神巡礼。你一定会从中发现:这里有肺腑之言,家常理道;这里句句含玉,篇篇藏宝。(冯勤学)
2025年4月28日于省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