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第一家机器面粉加工厂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1923年,太原晋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它是太原市第一家机器面粉加工厂,也是太原面粉一厂的前身。
  小农经济时代,面粉都是靠手推石磨或驴骡等畜力拉石磨生产,一般也都是自家生产自家食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粮食加工经营的畜力磨坊。清末民国时期,我省全省畜力磨坊达3000余户。在一些产粮大县,几乎镇镇有畜力磨坊。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电力磨坊。1905年,阳曲县出现了我省最早的电力磨坊——“三晋恒”磨坊。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磨粉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条件的磨坊纷纷引入电力替代牲畜作动力。
  1920年,山东济南商会会长穆伯仁与田中玉出资,在太原市南门外东岗村(现桥东街一带)购地40亩,筹建“晋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1923年建成投产,成为太原市最早的大型面粉厂,安装了美国进口的制粉机7部。从山东及南方聘用管理人员和制粉技师,工人70余人。该厂投产后,日产面粉1500袋左右,分绿、红、兰双象及白袋4个品种,由于面粉质量好,迅速打开了销路。1927年,由于经营遇到困难,该厂被山西省营业公社收买,成为官督商办的合资企业,改称晋丰面粉公司公记,并增购5部制粉机及配套设备,面粉日产达3400袋以上,还远销省外。
  后来,机械面粉厂不断上马,到1931年,全省机制粉占面粉产量的48.36%,畜力(电力)磨坊在无奈中衰落。在众多面粉厂中,晋丰面粉公司产量最大,知名度最高。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一个现代化的面粉厂落入侵华日军之手,“晋丰”面粉厂改为太原面粉第一厂。1942年,面粉厂失火损毁,为了生产足够的面粉供侵华日军使用,日寇强占民田90亩,重建制粉楼,扩大生产,采取“以战养战”政策,维持其侵华战争。1943年后,由于管理混乱,压榨工人,设备保养不力,解放区军民保卫丰收的粮食,与日寇抢粮征粮作斗争,使其粮食来源不足,面粉产量与战前相比,逐渐萎缩,勉强维持生产。
  1945年日寇投降后,该厂由西北实业公司接管,职工100多人。因日军统治时期设备损坏严重,故障多,日产面粉仅1200袋,后略有回升。1947年7月,由于阎锡山加紧扩军备战,导致通货膨胀和原料短缺,实行平民经济政策,粮食实行专管,面粉厂主要为国民党军队代加工面粉,或来料加工,生产逐渐低落,时产时停,奄奄一息,1949年年初,完全停产。
  1949年4月24日,太原获得解放,军管会接管了太原面粉第一厂,面粉企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广大制粉工人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人的精神,工作干劲倍增,在驻厂军代表的支持下,夜以继日抢修机器。5月17日恢复生产,年底产量就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当年11月,面粉厂移交山西省面粉公司。1952年7月,面粉第一厂移交太原市人民政府工业局领导,市工业局把第二面粉厂(原电灯公司面粉厂)划归到第一面粉厂,改称太原面粉厂。太原市的面粉加工企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产量逐年增长。1955年,该厂面粉产量已达到年产面粉370多万袋。
  1960年,太原面粉厂划归太原市粮食局,从而使粮食的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加工形成体系。同年,由于城镇人口大量增加,面粉需求增大,新建了面粉二厂,原面粉厂也成为了太原面粉一厂。
  1973年4月20日,制粉车间失火重建,磨粉机器全部采用了国产设备,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76年,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厂区成为了市中心,企业发展受到局限。改革开放以后,该厂在生产面粉的同时,开发了糕点、挂面、波纹面、专用粉等,走上了综合发展之路。1981年,我还在这个古老的面粉厂车间工作了一段时间,感受过它的沧桑,也见证了它的蓬勃。
  1996年,由于城市建设发展,太原市面粉一厂告别了原址,迁入北营。

梁建军(太原)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