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性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小时候,每逢成绩不好或做事不成时,大人们就会嗔怪地说:“你这娃儿,真是苕性。”
  在陕南老家管红薯叫苕。由于地区不同,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同。山东人称它为地瓜,北京人叫它白薯,它在别的地方还有番薯、甘薯、山芋的名称。据说它的故乡是南美洲,16世纪末传入我国。如今,除了青藏高原地区外,我国大江南北均可寻见它的身影。
  在我的记忆里,乡村是苕喂大的。春天,人们把苕秧子插进土里,浇上水后,他就开始生长。他最喜欢贫瘠的沙土地,走过漫长的春、夏、秋,都不需要劳烦人们施肥、打药、浇水。在我看来,苕是泥土最本分、最结实的孩子。它们在沙土地里,为着乡村的繁衍生息,静静地贴着泥土的血脉。苕的生活无疑是低调的,它在岁月的深处走动,在地下走动,没人听到它们的脚步声。白露、秋分、霜降时,当人们把一蔸一蔸硕大的苕刨出来,人们才了解它的努力,才知晓它的艰辛跟不易。
  儿时,苕是乡村一冬的美食,它不仅产量高、营养价值高,还兼具食疗的功效,而且吃法多样。与玉米面做粥是最佳搭档,甜、软、黏,回味无穷,是每天必吃的主食。把一块块苕洗净,与适量水放入铁锅中,烀出的苕,还可以当做干粮吃。将它切成丝,炒着吃,放少许醋,火候要小,也是一道美味:香、脆……
  苕不仅饱暖人们一冬,它还是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食物。在所有的作物里,苕陪伴乡村的日子最长久。
  童年最兴奋的事,是和父亲一起合作挖苕窖,就像地道战里的地道,直直地挖一个井,然后再向里面延伸。父亲在地底下挖,我往筐子里铲土,母亲则在上面提筐子、倒土。苕窖挖得很深,有好几米,里面黑洞洞的。然后就把苕储存进去,用草料盖好,就像给苕盖上被子。
  苕收回家中,人们把一部分放进苕窖中,保暖、保鲜,尽量延长它们的寿命,当做来年的苕母子种(也就是红苕种)和供人们享用。一部分,切成片,放到房顶上晒干,装入口袋里存放。取出一部分,拿去加工厂碾成苕粉。将苕粉就着腊肉炒熟,放入葱姜蒜等调料,是留存在我记忆中具有独特风味的美食。
  现如今,苕粉已不再是乡村主食,它摇身一变成为饭店中的地方风味了。苕给了乡村生命,但也许是因为离沙土地太近,诗情画意的乡村图景,常常忘了给这些在泥土里行走的兄弟以应有的位置……
  年龄大些之后,我才知道,大人们为什么爱说孩子苕性了,那是对苕的肯定、赞许,也是对孩子的期望。
  苕是沉稳大度的。记得曾有一副楹联,形容苕或许恰如其分——“立身苦被浮名累,涉世无如本色难”。苕是本色的,如沙土地一样的颜色,那是祖辈、父老的颜色!

□靳小倡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