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的小学课堂
大学教授的小学课堂
2023年的一天,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视频背景是一幅书法作品,上写“大学教授的小学课堂”,主播叫刘毓庆。视频中,他说要在乡村免费开办国学讲堂,为小学生讲国学。
刘毓庆,是北垣村的他吗?我的故乡申村与北垣村相邻。虽然北垣隶属洪洞县堤村乡、申村隶属汾西县和平镇,但刘毓庆这个名字我早就熟悉,只是从未见过真人,因此不敢贸然断定。与北垣村的朋友联系确认后,我不由得感到激动和兴奋。那个父辈口中“北垣很有学问、很了不起的人”就在眼前啊!朋友还告诉我,刘教授已退休,他担任过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师从国学大师姚奠中,执教40年,在先秦文史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建树颇多,有《古朴的文学》《朦胧的文学》《雅颂新考》等专著。朋友一口气说了那么多,停下时,我笑着插了一句,你比我这个文学爱好者知道的还多。他也笑,一人光荣、全村光荣,刘教授是我们村的名片。别看我们北垣小,可是出人才的宝地,如今都成网红村了!语气里流露着自豪与骄傲。
结束对话,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根据刘老师公开的电话号码,发出了好友邀请,竟通过了!“复园老人”从此成了我的微信好友。
这以后,在写作上有什么困惑时,我总向刘老师请教。记得第一次的时候胆战心惊,“国学大师”“大学教授”“素不相识”等字眼,在脑海里翻来覆去,我迟迟不敢点击对话框里的“发送”。一日,终以“人不亲土亲”的理由说服了自己,发送了第一条信息。很快,收到了刘老师的回复。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我如一个不知足的孩子,不断向他“索取”。而每一次,无论迟早,他都会回复我,给我讲解指导。对一个未曾谋面的文学爱好者如此上心,怎不令人感激感动!
2023年7月,如刘老师所愿,国学讲堂在北垣村开讲了!讲堂打破传统,采取“国学+自然教育”的模式。彼时,我远在他乡,不能赶到现场,于是通过视频和学子们一起听课——“天”“地”“人”字的雏形;甲骨文的“人”字,如人躬身下拜的侧面形,万物中只有人是直立行走的,也只有人知道相互礼让尊敬,所以用侧面躬身作揖的人形作“人”字;“人”只有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才会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环境,开创幸福美好的生活;“木”与“本”“末”“朱”字的关联演变;太岳山与黄帝、炎帝、五岳的关系;“晋”的起源……我还与他们一起云爬坡、云割草、云喂牛……幸福地徜徉在知识与自然的海洋里。
线上的教导让我常怀感恩,总想有机会当面感谢刘老师。2024年麦收时节,我回到故乡,第二天便与刘老师的几位“粉丝”一起去北垣村拜访他。车在北垣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停下来。顺坡而下,彩旗招展。穿过刘老师家敞开的木门,院子里有影壁、蔬菜、花、树、竹、石、亭台,以及装修一新的窑洞,眼前的景致散发着朴素、清雅的气息,竟让我急切兴奋的心情平缓了许多。
刘老师看上去比视频里的形象更精神,着藏青色挽着疙瘩扣的棉麻上衣,头发花白、脸色红润。两双手握在一起时,他一脸笑意地问我什么时候回来的,从哪里来的?我一一做了回答。在亭台下,他对我的感激连连摆手,说不必不必,这是应该的。接着,他还说道,他对申村十王庙的戏台印象深刻,小时候常去那里看戏。那会儿都是土路窄路,全靠步行,不像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小轿车成了代步工具,人们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好生活……末了,他指着一孔窑洞说,一会儿在这里讲讲,大家听听。
说话间,又有三三两两的人进了院子。接着,大家齐动手,开始往窑洞里搬桌椅、放黑板、端水、倒茶……为讲座开讲做准备。从小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等方面阐述“国学”,以“国学最终给人价值观念,生存智慧”为结束语,持续3个多小时的讲座,窑洞里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刘老师完全不像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或立或坐,或示范或板书,把国学与现实生活、时代发展联系在一起,生动有趣又发人深思。
在刻着“初生石罅如游缕,翻卷空中作虎舞。携得九州风雨归,低回霡霡润乡土”的影壁前,我向刘老师请教“霡”字的含义。他说,“霡”的核心释义为细雨,常见于“霡霂”一词,“霡霂”出自《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的“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听着刘老师的讲解,抚摸影壁,心潮起伏,这字字句句不正是老师回乡办学的心声嘛!
午饭时,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坐在同一张饭桌,二面馍(玉米面和白面混合蒸熟的馍)、豆角、黄瓜、丸子汤,原汁原味。饭桌摆在大门底下,远处可见巍峨的霍山,近处可见灵龟山(因山形似龟,当地人命名为灵龟山),麻雀、喜鹊在不远处跳动、鸣翔,三五只鸡在垄畔刨食。刘老师与我们同桌,像是一家人。面对大家的关心,刘老师袒露心扉,“工作时不能常回故乡,退休了就想回到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把国学的种子在这里播撒”“退休后,有的人返聘,有的人写书搞研究,做小学研究的人很少,给小学生讲国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总得有人去做,对孩子们来说,国学启蒙是他们‘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无论是个人学习还是培养学生,都应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知道做人做事的根本,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只会照搬课本知识的机器……”乡音乡语似温润春雨,轻轻涤荡人心。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与刘老师初次见面已过去一年多了。前几天,看到《复园康庠》公众号发布文章,2025年暑期班已开班!从2023年至今,复园讲堂已开设多期,来自各地下至七八岁上至七旬多的学子,已将国学的种子从北垣这个小山村带回各自生活的地方。相信,国学种子会在这里源源不断输出,生根发芽,扩枝散叶,生生不息!
杨凤鸣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