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晋水长流处的文化年轮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太原西南悬瓮山下,一座穿越三千年的祠庙园林——晋祠,静立于岁月长河。无数朝代的光影在此叠加汇聚,成就这座千年之园。作为三晋大地的璀璨明珠,晋祠不仅荟萃厚重历史、古迹文物,更集纳山川风物之大美。乔新华教授所著《晋祠》一书,以“讲好晋祠故事”为旨归,巧妙编织历史、建筑、自然与人文之经纬,将这座浓缩中华文明的祠庙鲜活呈现于读者面前,堪称一部兼具学术深度、文化温度与审美高度的典范之作。
  《晋祠》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紧扣晋祠三大核心特质。首先是对漫长历史的精妙处理。面对上溯西周、下至近代的浩瀚时空信息,作者以空间变迁为视角,于长时段叙述中化繁为简,将复杂历史嬗变提炼为三大“历史性时刻”:北魏北齐的“单轨制”(唐叔虞祠独尊)、北宋的“双轨制”(圣母殿与叔虞祠并存)、明代的“多声部”(水母楼等加入),清晰勾勒出晋祠从“晋国宗祠”演变为“诸神空间”的壮阔历程。
  其次,聚焦晋祠“古建宝库”之特质,对祠内宋至民国的建筑、彩塑壁画、碑刻等进行了专题解读。从圣母殿匠心独具的“减柱营造”与“彻上明造”,到鱼沼飞梁举世无双的“十字孤例”,再到献殿灵动的“凉亭式结构”,读者不仅得以窥见三大国宝建筑串联起的宋金至明清营造密码,更深刻体悟晋祠作为“立体中国建筑史”的永恒魅力。
  再者,作者敏锐捕捉到晋祠作为“北方园林”的独特韵味:悬瓮晴岚、难老泉声、周柏唐槐、宝塔披霞。山环水绕间,人工匠心与天工造化浑然一体,字里行间印证了古人“山水交美之胜,甲于三晋”的千古赞誉。
  尤为可贵的是,《晋祠》实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完美平衡。作者熔铸柴泽俊的建筑考古方法与行龙的水利社会研究,在上篇解析晋祠多元空间形成时,更借赵世瑜“礼俗二元空间”理论,巧妙将藩王、村落、家族间的权力博弈融入神祇变迁的叙事。书中对“剪桐封弟”等传说进行了历史人类学解读,将艰深学术转化为生动故事。当“柳氏坐瓮”的民间传说引出晋水流域的水权纷争时,专业考证已悄然化作引人入胜的文化叙事。
  中篇“建筑宝库”以技为核,图解诗意。作者以“建筑与重力的诗意对话”阐释圣母殿“侧脚生起”“柱头卷杀”等《营造法式》术语;将鱼沼飞梁“三层承重结构”喻为“大鹏展翅欲飞”。大量建筑剖面图与细节照片,让榫卯间的千年智慧跃然眼前。
  至下篇,作者完成从历史考据到诗性书写的升华。文笔如晋水清丽流淌,历代诗赋信手拈来,点活风景:写难老泉,引李白“晋祠流水如碧玉”;绘古木苍翠,化用范仲淹“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述宝塔夕照,以“落霞镀金顶,琉璃映长空”烘托意境。诗词在此非仅点缀,实为解读园林精神的核心密码,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于此交融共振。
  乔新华教授的《晋祠》,是一部以学术为骨、以文化为肉、以情怀为血的匠心之作。它让悬瓮山下的祠庙超越了地理坐标,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隐喻。当读者合卷之际,晋祠不再仅是风景名胜,更是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正如难老泉千年不涸的奔流,唯有深扎文明土壤,才能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星空中焕发永恒光芒。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下,这部著作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读懂传统、对话历史的文化之门。

□谭珂珂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