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晋剧艺术焕发新时代光彩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作为开创晋剧“牛派”艺术的大师,牛桂英毕生致力于晋剧的传承与革新,在舞台上以“云遮月”般低沉婉转的行腔塑造出沈后、王宝钏、秦香莲、曹玉莲、百花公主等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在舞台下她口传心授、甘为人梯,培养出王爱爱、田翠兰、芦变嫦、梁美萍等一批优秀传人,其艺术经验与探索在晋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回望牛桂英的艺术建树与精神风范,对于推动晋剧艺术焕发时代光彩具有重要价值。
  牛桂英以瞻前笃实的革新精神,规范晋剧声韵体系,为这一地方剧种突破地域局限、走向全国舞台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早年晋剧发展曾受语言壁垒制约,由于老艺人多为蒲州籍,科班教学沿用蒲州语音道白,而太原、晋中一带演员普遍存在尖团音不分问题,演员各依方言土语演唱,致使观众听不清、听不懂,严重限制了晋剧的传播范围。牛桂英曾在《赠剑》演出中,被观众指出将“焉能成其大事”的“其”误读为仄声,更坚定了语音规范的决心。她坦言“口音对晋剧演员是个大关口”,并与师父李子健潜心研究,创造性地将标准汉语拼音读音与山西方言“五声字调”相结合,确立“京字晋韵”的发声原则,既保留晋剧地方神韵,又实现字正腔圆,让外地观众能清晰理解剧情。这一实践在晋剧舞台广泛应用后,呈现出吐字清晰、韵味十足、情真意切的艺术效果,为晋剧跨地域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牛桂英不拘泥于一行一派,而是着眼于晋剧艺术整体的前途与命运,对晋剧改革积极建言献策。一是主张男演男,女演女。她认为,晋剧要表现现代生活,女演员演男角色有很多不足,要重视男演员的培养,扭转男演员后继乏人的局面。二是解决男女演员同腔同调的矛盾,她主张要发挥演员嗓音并留有余地,要做实验性工作,去舞台上争鸣尝试,让观众检验;针对晋剧花脸的吐字和唱腔、晋剧老旦唱法、晋剧现代戏的道白等问题,她反对抱守残缺,具有前瞻性的认识和远见,鼓励通过改革创新解决晋剧发展难题。
  牛桂英转益多师,钻研探索,形成了“婆娑朦胧”的牛派唱腔和满载真情的表演风格,开拓了晋剧崭新的审美境界,成为晋剧青衣艺术难以逾越的标杆。她改变了晋剧中以高亢粗犷为好、一味“拔嘹子”“拉警报”的喊叫式唱法。她自述说:“演员必须尊重观众,但是不能迎合讨好观众。我到任何地方演唱,不因台下观众人数少而省力气,也不因台下观众在喊‘你发力唱!你拔个嘹子吧’我便迎合观众为唱而唱,破坏剧情,我不凭硬喊去换取观众廉价的掌声,我才不这样迁就呢!这是演员的道德,忠于艺术才是对观众的最大尊重!”
  她精于人物的精准拿捏和细腻呈现,注重唱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形成了婉转缠绵、婆娑朦胧的“云遮月”声腔,深沉隽秀,含蓄传神。她一改晋剧中“哪咿呀哈”的尾音唱法,巧用装饰音拖腔,满载真情地塑造人物形象,唱如说、说如唱,端庄大方,凝练节制,为晋剧表演带来清新质朴之风。
  牛桂英创造的晋剧牛派艺术数十年来在晋剧舞台上风靡,并在20世纪与丁果仙、郭凤英、冀美莲等晋剧大师珠联璧合,作为晋剧最杰出的代表,共同缔造了晋剧艺术的一个黄金时代。
  1953年,为确保晋剧艺术薪火相传,除了正式收徒外,牛桂英和丁果仙商定开办晋剧戏曲训练班。1954年,牛桂英和丁果仙把每星期演出收入最高的一场戏价作为办学费用,制定详细的招生、教学、生活管理计划。1956年,戏训班由政府拨款办学,改建为太原市戏剧学校。当时剧团演出台口很多,排戏演戏任务很重,牛桂英在繁忙之余一有时间就到戏校教学。学员田翠兰模仿牛桂英唱腔很像,同李素卿、秦银环等是学校重点培养的牛派传人,牛桂英时常为他们“补课”辅导。1960年,省晋剧院以抽签方式从各地市县抽调一批青年演员,成立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牛桂英看到王爱爱曾受家庭熏陶,工青衣,并得到“嗨嗨腔”表演艺术家程玉英的指导,基本功扎实,对其重点培养、严格要求。王爱爱继承了老师字正腔圆的特点,衍生出的“爱爱腔”成为晋剧青衣声腔继往开来之翘楚。
  为让更多年轻演员有实践机会,牛桂英50多岁就离开了舞台。1979年,她担任山西省戏曲学校校长,把精力投入到培养下一代身上。直到80多岁高龄,她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为晋剧传承一板一眼地亲身示范。她为弟子芦变嫦指导排演的《东宫扫雪》在2011年省晋剧院举办的传承剧目展演中亮相,令人击节叹赏。
  今年是晋剧艺术大师牛桂英100周年诞辰,弘扬是最深的缅怀,传承是最好的纪念。牛桂英晋剧表演艺术的精神遗产,不断丰富、激活了戏曲艺术的时代生命力,保持对晋剧艺术的高度热爱,继承发扬她德艺双馨、守正创新、勇敢实践、甘为人梯的艺术精神和崇高风范,接续奋斗,不懈努力,让晋剧艺术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王嘉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