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生的假期
古代学生的假期
进入七月,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生都放暑假了。那么,古代的学生是如何度过假期的呢?
很多人认为古代的学生没有假期,理由是古代典籍当中没有发现“暑假”字样。其实,在中国古代,学生也是要放假的,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查阅中国古代典籍,已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官办学校——“太学”就已经出现了,太学里就读的学生叫作“太学生”;隋唐以后,太学逐渐发展为“国子监”,在国子监里就读的学生称为“监生”。太学生、监生都是有寒暑假的,分别叫作“旬假”“田假”“授衣假”。旬假类似于现在的双休日休假制度,即上10天学,学生就可休息一天。“田假”类似“农忙假”。《新唐书·科举制》中明文记载:“每年五月有田假。”农忙季节,学校即可给学生放“田假”,让他们回家帮着搞农业生产。“授衣假”一般在秋天放,主要是让学生回家去取过秋、过冬的衣服。所以《诗经》《新唐书》中均有“九月授衣”“九月有授衣假”的明确记载。
那么,古代的学生在假期里都做哪些事呢?通过阅读典籍得知,古代学生的假期内容并不比现在的孩子差,相反,好多内容倒令现在的孩子望尘莫及、羡慕不已呢!
参加劳动。古人深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道理,所以,放假期间,家长们有意让孩子们参与生产劳动,在劳动中了解农事,增长本领,锻炼身体,培养和提升孩子们的“家庭成员意识”。比如宋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孩子虽小,也和大人一起种瓜。“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孩子们和大人一起下田插秧劳动。“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农忙时节,大人忙着割麦,孩子则力所能及地做些送水送饭的“轻型农活”。耕牛是古代农家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很多孩子放假后,帮着家里放牛,这类古诗举目皆是:“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村舍蓺麻驱鸟雀,牧童随草放牛羊”“蒿莱织妾晨炊黍,隅落耕童夕放牛”“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四方游学。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趁着假期,到四方去寻访高师名士,登门求教,为自己“充电”。古代民间多有饱学之士,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官办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据典籍记载,假期游学是汉代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特征,当时有很多学子利用假期,不远万里,游走全国各地,求师访士,研学实践,借以锻炼自我,增长才干。汉代也因此涌现出许多知识渊博的名士大师,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游学经历。以《两都赋》名垂青史的班固曾游学各郡;许慎、周举、蔡玄、张兴、丁鸿等名士被史籍誉为“五经纵横”“五经无双”,他们均有过年轻时游学切磋经学、开阔视野的经历。
坚持学习。放假并非“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古代的官学提倡学生假期内也要坚持学习。清嘉庆年间《义学条规》中写道:“长不辍耕,幼不辍读。”意即大人到了夏天不能停止劳动,小孩到了夏天也不能停止学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古代的官学在放假期间虽未留有“假期作业”,但假期学习还是耳提面命的。
游戏玩耍。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假期漫漫,孩子们自然要寻找各种玩耍的乐趣。在历史资料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游戏的项目:骑竹马、玩陀螺、踢毽子、抖空竹、捉知了、粘蜻蜓、钓鱼、剥莲子、捉萤火虫……他们的假期也因此而变得丰富、多趣起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此诗维妙维肖地写出了孩子们捕知了时的神态。“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句“遥招手”“不应人”,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钓鱼时的趣味和情态。“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短短数句,既道出了“村庄儿女各当家”的社会现实,又写出了童心灿烂,童趣盎然。“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个东张西望寻找黄蝶的小儿形象,呼之欲出!还有一种儿童游戏叫“捉柳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一个“捉”字,把小童好动的形象刻画得出神入化。
勤工俭学。一些家境不太好的学生会在假期用在校所学进行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比如书画好的学生在街头摆个书画摊卖画,文笔好的学生在衙门口代写公文诉状,等等,以此来赚取下一学期的学费。
看来,古代学生的假期还是过得丰富多彩呢,希望现在的学生能从古代学生的假期过法中汲取一些启示,好好利用假期,不要虚度年华。
□钱国宏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