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 标题 图文
    • 笛声撩人

        平凡铸就伟大,奋斗书写时代。从太行山麓的麦浪翻滚,到汾河岸边的机床轰鸣;从三尺讲台的谆谆教诲,到街头巷尾的快递奔忙——三晋大地的每一寸热土,都跃动着劳动者最动人的身影。

      2025-07-11 06:38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读书好比吃东西

        参加过某企业的一次读书会。外请的组织者来自一家以读书赢利的机构。

      2025-07-10 10:07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绿豆煮夏天

        记得过去到了夏天炎热难熬的时候,人们尽可以摇摇扇子。如今扇子这事物,似也不易摇起,以空调代之;唯绿豆汤还可照旧喝下去,它是盛夏可以抵达凉爽的美汤。

      2025-07-10 10:07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石块路与天文钟

        踩着石块铺成的路,走进同样是石块铺成的布拉格老城广场,去等待天文钟整点报时。 导游说:“我们刚才走过的路已有300年的历史。

      2025-07-10 10:07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高考和种地

        父亲在麦田里直起腰时,我正在考场里伏案疾书。六月的阳光同样灼热,只不过落在他脊背上的是实实在在的金黄火团,投在我试卷上的却是命运虚晃的闪光。

      2025-07-10 10:07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放下标尺

        几位母亲聚在一处,话头如同无法停下的车轮,滔滔不绝地谈论着孩子们的学业:谁家孩子数理化每次考试都接近满分,谁家孩子作文是强项,谁家孩子考入重点学校的重点班,生活和学习从来不需要父母操心,谁家孩子个头长到一米八……我表情平和,跟着众人感叹,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如此优秀!内心早已翻腾如巨浪,儿子的身高在班上倒数;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就读;儿子的成绩一直不温不火,时有偏科;儿子升入高中,每到周末仍会玩游戏…… 在孩子的成长上,世俗的标尺无时无刻不在催逼着我:读幼儿园时,我要求儿子在学校不哭不闹,上课小手背好,吃饭不挑食,中午安静地睡午觉;读小学时,我希望他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能从各种兴趣班中发现一种天赋;我期盼他进入初高中后成绩飙升,一路重点学校重点班级,最后进入重点大学…… 然而,我的期望屡屡落空。每到孩子升学的重要时间节点,我更是焦灼不安,紧盯着他的学习,像念紧箍咒一样叮嘱他高效完成作业,坚持预习和复习,像防贼一样防着他玩手机,絮絮叨叨地要求他锻炼身体,吃饭时盯着他的筷子,要他每盘菜都夹一点。

      2025-07-10 10:07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于成龙与陈廷敬的交往

        康熙手书赐匾——高行清粹(拓片)方山县峪口镇张家塔村,于成龙曾孙于大檀所题“敦厚家风”木刻版匾额 家世渊源与早年砥砺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生于永宁州来堡村。其家族自元代起即为当地望族,至明清之际虽渐趋中落,仍保有耕读传家之传统。

      2025-07-10 07:0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留住抗战记忆】三件武器背后的英雄传奇

        赵正午使用过的枪、刀、望远镜 1937年忻口战役后,11月6日,日军占据忻县县城。忻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组建抗日武装,与来犯之敌展开殊死斗争。

      2025-07-10 07:0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三晋寻古韵 一眼越千年】石壁佛光玄中寺

        说到玄中寺,交城人都会说,也叫石壁寺、永宁寺,位于交城县城西北方向石壁谷深处,也就是交城人爱说的:石壁沟掌里。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创建,承明元年建成。

      2025-07-10 07:0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话说文物】北齐娄睿墓《鞍马出行图》

        主讲人:韩颖 说到“壁画”,您会想到什么? 是拜占庭、意大利、西班牙,还是敦煌、云冈、麦积山? 不同于文艺复兴和石窟寺的宗教艺术,在中国,还有一种墓室壁画,在地下幽闭的世界里传承了上千年…… 魏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曾说:“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意思是,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2025-07-10 07:0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马静:辛勤耕耘,让螺钿漆器在手中生花

        扫码看视频。 马静母亲李爱珍是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马静师从母亲从事螺钿漆器制作20余年,熟练掌握数十道工序并创新突破,尤其在螺钿裁刻中技艺独到,刻画花鸟、走兽栩栩如生,获国内外行业专家赞誉。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婆媳“斗法”亦成趣

        与老公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后,我们一直与婆婆同住。俗话说得好,婆媳之间仿佛天生就有一道无形的墙。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太原市第一家机器面粉加工厂

        1923年,太原晋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它是太原市第一家机器面粉加工厂,也是太原面粉一厂的前身。 小农经济时代,面粉都是靠手推石磨或驴骡等畜力拉石磨生产,一般也都是自家生产自家食用。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我结婚时的毛料衣服

        上世纪80年代,正是结婚人口密集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好转,结婚物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组合柜、手表、缝纫机、自行车,逐渐升级为录音机、洗衣机、彩电、冰箱等,但结婚时做一身毛料衣服的习俗却一直时兴了很长时间。 我和爱人结婚前,爱人买了蓝色毛哔叽和黑色礼服呢两种毛织料,准备去太原最好的服装加工店——华泰厚或红都裁缝店做衣服。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适合与不适合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或是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并非仅凭个人意愿就能决定,必须要经过理性的分析,判断其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适合”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探讨的一个概念。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苕性

        小时候,每逢成绩不好或做事不成时,大人们就会嗔怪地说:“你这娃儿,真是苕性。” 在陕南老家管红薯叫苕。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土豆花语

        在乡间田野中,土豆以其独特的魅力,与玉米、小麦等作物一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画卷。土豆的茎秆挺拔,叶片宽大,绿意盎然,而其花朵或纯白、或深紫,竞相开放,构成了一片翠绿的海洋,美不胜收。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夏天最甜的果实是汗水

        人们总说夏天最甜的果实是西瓜。绿皮红瓤,刀锋刚划开一道口子,那甜味就急不可待地溢出来。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国家要的粮,必须是最好的

        在晋西北岢岚县的群山深处,每到秋收时节,金黄的玉米和饱满的谷穗总会勾起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那些关于交公粮的记忆,像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永远定格在岁月的长河里。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夫妻相处之道

        “家”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承载情感与责任的温暖港湾。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称:“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浮瓜沉李听光阴

        夏至的日头悬在屋檐尖上,像烧透的白炭,晒得青石板腾起氤氲的热气。蝉声骤起时,巷口老槐的叶子便微微蜷缩起来,应了《礼记·月令》里那句“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2025-06-25 11:3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擀面皮里的人生感悟

        晨光还未刺破云层时,小城巷口的叶家擀面皮铺子前,早已蜿蜒出一条温暖的长龙。 这种用黑芝麻炒制的黑擀面皮,是小城独有的味觉密码。

      2025-06-25 11:3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真正的恐惧源于虚构和未知

        幽蓝的深海里,珊瑚虫正在编织光的囚笼。当人类将探照灯刺入永恒的黑暗时,那些蛰伏在神话褶皱中的恐惧便开始慢慢苏醒——它们不具实体,却能通过瞳孔的震颤在灵魂深处扎根。

      2025-06-25 11:3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验瓜

        到了西瓜上市的时节,西瓜商人带着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来瓜农牛老汉的瓜田收购西瓜,那汉子神气活现地站在田头,把摘下的西瓜逐个放到手上看一看、掂一掂,再拍一拍,挑出了一些不合格的西瓜。 牛老汉不服气,质疑汉子挑瓜的能力,汉子却自称是西瓜商人请来的验瓜师。

      2025-06-25 11:3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漫说世相

        

      2025-06-25 11:3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我们车间有个“互助会”

        当年的《储金证》。 整理旧物时,赫然看到这份职工互助储金会的《储金证》,思绪瞬间就被带回了往昔,那时我们单位车间成立的这个“互助会”是多么温暖的一个组织啊。

      2025-06-25 11:3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和粮站打交道的那些年

        与老友们闲聊起河津的玄帝庙、高禖庙、后土祠等文物古迹时,大家有一个同感,这些保存下来的古老的庙宇,都曾在上世纪50年代做过粮站或者学校。 河津市的粮站隶属于河津市粮食局,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

      2025-06-25 11:3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读书问题

        老梦在群里又发个链接,打开来,还是各国人均读书量问题。这是他第N次发这个帖了,每次都换个吸睛的标题,叫大家频频“上当”。

      2025-06-25 11:3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五人组成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成员的合影。后排左为作者。

      2025-06-25 11:3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儿童节当主角的高光时刻

        人民公社时期,广灵县西加斗村是加斗公社所在地,每年“六一”这天,加斗公社所辖的13个自然村的小学,都要集中到西加斗村进行文艺汇演。1977年的“六一”儿童节过得分外隆重。

      2025-06-25 11:3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今“问天”陶寺见证

        6月21日,游客在陶寺天文考古馆的互动演示装置前,听讲解员讲述中国古今“问天”历程。游客可与球形屏幕互动,沉浸式体验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智慧与当代天文观测技术发展。

      2025-06-25 06:34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窑洞铸枪映丹心:抗战老兵的军工岁月

        杨超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追忆父亲杨景业——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兵,他的人生轨迹从吕梁山的游击战场转向黄河岸边的军工窑洞,用另一种方式书写了抗战传奇。 1925年10月,父亲出生于山西清徐县一个贫苦家庭,幼年接连失去双亲与祖母的悲痛,淬炼出他坚韧的品格。

      2025-06-25 06:34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三晋寻古韵 一眼越千年】净信钟声远 石桥诗韵长

        阳邑,春秋时为晋大夫阳处父封邑,西汉设阳邑县,属于太原郡。北周建德年间迁移到现在县址,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太谷县。

      2025-06-25 06:34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话说文物】东汉羽人戏龙马图汉画像石

        主讲人:杨春平 汉画像石是两汉时期特有的文物,是汉武帝执政后期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它既是墓室内的装饰品,又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石质建筑材料,体现了汉代统治者以古为鉴、以善为师、以恶为戒的思想。

      2025-06-25 06:34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尧寓村中说唐尧

        在中条山北麓、涑水河畔,绛县静卧于时光长河之中,这片土地承载着华夏文明最初的曙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尧的传说”在这里生生不息,将上古圣王的德政智慧与民间记忆交织成一幅跨越千年的文明图景。

      2025-06-25 06:34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在今天,重读赵树理

        在文学的长河中,赵树理始终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他以朴实的笔触勾勒出太行山的风土人情,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让“山药蛋派”的泥土气息浸润中国现当代文学。

      2025-06-25 06:3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铁打的山城流水的人

        那年秋天,从自幼生活的小镇来到相距35公里的山城沁源,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那时的山城,远没有我生活的小镇热闹。

      2025-06-25 06:3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满山樱桃枝枝红

        五月的乡村,路边总会看到一树两树樱桃。起先,我并没特别在意,因为乡间的果木,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精彩。

      2025-06-25 06:3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毫不张扬的爱

        那天晚饭后,我去单位值夜班,习惯性地去母亲房间道别。她躺在床上说了个“好”,眼睛望着窗外,并没有看我。

      2025-06-25 06:3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我的云竹湖

        云竹湖,并不是一个适合走马观花的地方,它需要我们慢下来,远离喧嚣,找出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来细细感受它的幽静和绵长,像一个人慢慢啜饮自己的中年时光。 湖水,是一件古老的袍子,却不断缀满新鲜的纽扣。

      2025-06-25 06:3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平遥碗坨儿

        平遥有三宝:牛肉、碗坨儿、长山药。今天讲其一——平遥碗坨儿的故事。

      2025-06-25 06:3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记忆中的红磨坊

        时常,那幢红色的旧磨坊突然闪进脑海,美妙的感觉立刻激动心房,马上勾起幸福的怀想。 村西的古街很有些年头,青石铺就的路面日复一日地被村民踩踏、磨砺,微微泛着青光。

      2025-06-25 06:3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如诗如画

        丁军丽摄.

      2025-06-25 06:3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龙王庙沟寻槐记

        与朋友约好去寻访一棵古树,目的地是垣曲县英言镇关庙村龙王庙沟。确切地说,朋友是去“寻”——他生于英言,长于英言,却从未知晓有这样一棵被我形容为“庄严圣灵”的古树;而我是去“访”——五年前发现它至今,这已是第三次前往。

      2025-06-25 06:3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学会“富养”自己

        退休并不是生活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然而,许多人站在这个起点上似乎还未学会如何开始新生活,更别说富养自己了。

      2025-06-25 06:3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木纹深处有新声

        青苔在砖缝里写满时光的注脚,梧桐新绿在夕光中舒展成翡翠的手掌。站在这个被岁月浸染的院落前,门楣上“冬日熙人”几个斑驳的字迹,在斜照中若隐若现,仿佛时光在此处放缓了脚步。

      2025-06-25 06:3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接地气的“文摊”文学家

        大概是在上初中时,语文老师有次偶然提及赵树理,讲他是一位农民文学家,讲他的小说素材大都取自农村,特别讲他的小说语言非常接地气,喜欢用一些地方口语,还特地举了一些例子,像事情不大就叫“屁大点事”,一个人名声不好那就“比狗屎还臭”,胆子小的人生怕“柿叶掉下来碰破了头”之类。我们听了都笑。

      2025-06-25 06:3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春风度关隘

        当满载文化的车队翻过太行山脊, 东阳关的晨雾里, 露珠正折射着朝阳的金色。 这曾是八路军的钢铁屏障, 晋冀鲁豫的东大门, 如今,春风拂过关隘, 吹绿了老区的沟沟坎坎。

      2025-06-24 10:4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与夏相悦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进入炎热的夏季,谁都渴望拥有一丝清凉。

      2025-06-24 10:4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想象力的使命

        《贝金斯的特殊使命》是李晋瑞新近出版的一部想象力十足的长篇小说。 小说中故事发生地是一个边陲小镇。

      2025-06-24 10:44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