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文物】北齐娄睿墓《鞍马出行图》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主讲人:韩颖

  说到“壁画”,您会想到什么?
  是拜占庭、意大利、西班牙,还是敦煌、云冈、麦积山?
  不同于文艺复兴和石窟寺的宗教艺术,在中国,还有一种墓室壁画,在地下幽闭的世界里传承了上千年……
  魏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曾说:“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意思是,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这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墓葬入土后不见天日的描述,也是墓室壁画不易再现的体现。作为北朝墓室壁画的代表作,《鞍马出行图》于20世纪70年代末出土于太原北齐娄睿墓。在它出土前的一千四百多年的漫长时光里,没有任何人见过它;而它出土后重现的惊世华彩,也在瞬间将世人带回了那个金戈铁马、文化交融的时代……
  《鞍马出行图》现藏于山西博物院。当我们走进展厅,看到这幅壁画的第一眼便可发现,整幅壁画采用了长卷式构图,描绘了北齐贵族鞍马出行时的盛大场面。壁画上,错落有致的鞍马人物前呼后应,一眼望去,处于正中央的那位红衣男子格外引人注目,他应该就是墓主人——娄睿。娄睿出身于鲜卑望族娄氏家族。他曾跟随北齐神武帝高欢起兵征战,北齐建立后,拜骠骑大将军,权倾朝野,威仪赫赫。
  壁画上娄睿那器宇轩昂的样子,好像正在宣告着自己的实力与气魄。走在娄睿前面的是两名开路的导骑,一人策马前驱,另一人勒马回首。其中一位骑者,背着弓和弓囊,腰间束有蹀躞带。蹀躞带是一种功能型腰带,由带鞓、带銙、带头和带尾组成。南北朝鲍照就有“安能蹀躞垂羽翼”的诗句。骑者腰围蹀躞,手扶殳。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用竹木制成,可以取物,可以打击乐器,后来又成为兵器。《诗经·卫风》中就有“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的记载。通过骑者的神态和马的样子,我们注意到:这个时候,前方可能发生了一些状况,其中的一匹马儿很明显地受到惊吓,前肢跃起,昂首嘶鸣,还出现了排便反应,下落的马粪球历历可数。画家一定是在生活中见过了无数次马受惊的样子,才会在落笔时如此细致。
  壁画中间的一组队伍,人物、马匹形态各异。大概是察觉到前方的状况,娄睿身旁的四人全神贯注于娄睿的一举一动,唯恐娄睿遇到什么不测;娄睿身后的两人则回首后顾,眼神中露出高度的警觉。在画面下方,还有一匹枣红色的马双目传神,不论在哪个位置,这匹马好像都在凝视着观者。因此有人形容,它是马中的“蒙娜丽莎”,也有人戏称其为“马娜丽莎”。在其身上,可以清晰地发现骑兵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装备——马镫。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骑兵作为全新的战斗力量出现在战场上,但到了汉代,骑兵发展却变得缓慢,因为骑兵的下半身没有支点,双手需要紧握缰绳,因此束缚了骑兵的肢体动作。马镫的出现使得骑兵的双手得以解放,骑兵可以一边骑马一边射猎,一边骑马一边作战。由此,汉人的冶金技术与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的特点碰撞出新的火花,昭示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时代已然到来。
  进一步观察这幅画,依稀可见画的边缘还留有用竹签之类硬笔起稿的痕迹。起稿是将画稿临摹到墙壁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娄睿墓壁画是存在一个完整的长卷式绘画稿本,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画家缓缓打开长卷拿笔作画的情景。根据史书记载,北齐绘画名家辈出。通过作画的风格和娄睿身份的高贵我们推测,娄睿墓壁画很有可能就是出自北齐著名的宫廷画师杨子华之手。
  “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杨子华没有任何作品传世,娄睿墓壁画的出土让我们得以一窥其精妙的画风,也填补了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空白。张扬的线条如汉简如魏书,流转,蜿蜒,奔放自如。这是魏晋之后,通过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融汇而出的新一轮的气魄,画家根植于中原传统,又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雄风,一幅北朝贵族即将迈向隋唐之世的雄张气魄,跃然于壁!正如吴作人先生所说:它“使中国绘画史,犹长河万里,源流更汇支流”。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就这样一路蜿蜒,走过北朝,走过隋朝,走过盛唐,走到今天,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个盛世华章。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