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山城流水的人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那年秋天,从自幼生活的小镇来到相距35公里的山城沁源,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那时的山城,远没有我生活的小镇热闹。小镇虽然不大,但是地处县域地理中心,向来被誉为“旱地码头”。加之后来由于有4个三线企业驻扎,人员熙来攘往,街头商店相连,文化活动频繁,使之成为闻名遐迩之地。县城尽管是一座千年古城,历史悠久、庙宇林立,却被侵华日军烧毁殆尽,几乎所有建筑都是战后因陋就简而建。房屋低矮狭窄,院落杂物堆砌,街巷短窄弯挤。只有一条直南直北的主街胜利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成的。日常农民上地、工人上工、干部上班、学生上学,除了上下班和放学时间,几乎见不到几个人。
  县城临街地标性建筑寥寥无几。除明代建成的县衙大堂、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成的烈士陵园,就是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县服务公司大楼、县公安局大楼、县政府招待所大楼。百姓按部就班平平淡淡生活,日子白驹过隙匆匆忙忙走过。
  山城人口不多,只有两万左右。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之间不一定叫得出名字,却一定知道谁是哪个单位、谁在哪个村子?最起码县城城东、城西、城北、城南4个村,谁家大约在哪片住、谁和谁是一家,一问便八九不离十。有个事,说个情,跑个腿,帮个忙,均在情理之中。见面不一定言语,点头微笑还是有的。
  改革开放,沉寂的山城打通了与外界联络的大门。走出去,人们见了世面,开了眼界;迎进来,客人看到商机,寻到方向。40多年里,县城面积扩大了,东西延伸、南北扩展,不再是弹丸之地;建筑增加了,体育馆、居民区、大酒店、公园、机场,地标建筑比比皆是;人口膨胀了,街头行人不再是三三两两,而是摩肩接踵;品质提升了,街巷硬化,建筑亮化,居处美化,文化繁荣,宜居之城名不虚传;面貌改变了,老城改造,管网入地,绿树成荫,鲜花满园,沧海桑田蔚为壮观。
  仿佛打个盹儿,醒来便换了人间。社会发展,带来观念大变;时移世易,人口流动如潮。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山城,跑到外面风风火火闯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山城,安营扎寨顺顺利利谋生活。而一直生活在这个小城的人,对于街头路人却越来越陌生了。
  铁打的山城流水的人,永恒的星空变幻的云,这是历史的规律、发展的必然。站在东山之巅,目视着这座从汉刘邦元年始置至今2000多年的山城,想着一代一代、一茬一茬,来往、兴衰、更迭。正是因为如此生生不息、承前启后,才会传承历史,传承文化,发展事业,让小城越来越具独特魅力,从偏居一隅贫困落后逐步走向全国名县繁荣昌盛。

邓焕彦

(责编:马云梅、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