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 标题 图文
    • 在太原,她们以舞步重绘年龄

        6月25日上午9时,金色良友老年大学的舞蹈大厅里,三十多位身着艾德莱斯绸裙的舞者正在跳舞,既有年过七旬的银发长者,也有刚退休的活力学员。63岁的阿连老师穿梭在队伍中,眼神专注,不时上前调整学员的动作细节——从脖颈的优雅曲线到指尖的微妙延伸,每个姿态都力求完美。

      2025-07-03 06:34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山西老年“七一”书画作品展开展

        本报讯(记者史莉)翰墨颂党恩,丹青绘华章。6月29日,“汾酒杯”山西老年“七一”书画作品展在锦绣山西文化艺术馆开展。

      2025-07-03 06:34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第三届保利“戏聚节”山西站启幕

        本报讯(记者李婷婷)6月28日19:30,山西大剧院音乐厅举办爱之咏叹青年歌唱家巡演音乐会,千余名观众与艺术家共同领略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声乐魅力。 当天下午,山西大剧院为观众特别准备了公开彩排观摩活动。

      2025-07-03 06:34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每一道刻痕都在告诉我们,不能遗忘!

        《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版画经典文献》立体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抗战实践,兼具艺术史与抗战史双重价值。张汉静 哲学博士,现任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5-07-03 06:34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高平举办潞绸文化主题研讨会

        本报讯 6月22日至23日,“跨海溯丝源 先蚕生古泫”主题研讨会在高平潞绸文化园区举办,来自国内外丝绸和历史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寻根与溯源”及“保护与发展”展开深入探讨,为潞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动能。 研讨会现场,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地理演变、历史进程及农业发展等维度,系统阐释高平在丝绸发源地中的核心地位;从炎黄文化溯源、考古文字考据与碑文史料等角度,深度梳理丝绸起源至潞绸发展的完整脉络,为潞绸文化的学术建构提供了扎实的史料支撑与理论依据。

      2025-07-03 06:34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广胜寺的三重叙事

        同一处风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光里观赏,感受会一样吗? 去年,在临汾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中,我再次踏入广胜寺,才真切地意识到,感受竟如此不同。 三十年前,我首次游览广胜寺,那时的我正值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

      2025-07-02 09:39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夏天的气场

        夏天的气场,端的是威仪赫赫。 夏天是四个季节里最懂得挥霍、享受的,它是天生的贵族,锦衣秀服,繁复叠加,让人想到大观园的堂皇富丽。

      2025-07-02 09:39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记忆中的大同丹桂堂笔庄

        每当走过大同古城的大西街,那棵早已消失的丹桂树似乎仍在记忆中飘香。这里曾经有家老字号——丹桂堂笔庄,它不仅是一家店铺,更承载着几代大同人的文化记忆。

      2025-07-02 09:39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采蘑菇错过了下山时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插队在地处晋南中条山边的一个小山村,当时抽空进山采蘑菇,是我们工作之余最爱干的事情。听老知青讲,他们有时在密林深处找上一天,也采不上一只蘑菇,可一旦要是找到了,就是一片,足够采上一个上午。

      2025-07-02 09:39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夏收打场

        1975年夏天,我在太原市南郊区小店公社红寺村插队。到了6月中下旬,小麦成熟了,我们立即投入了“三夏会战”,那是一年中最紧张、忙碌的日子,白天下地收割,晚上还要夜战打场,一天四出勤。

      2025-07-02 09:39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再访三晋

        也登鹳雀楼(外一首) 穿越晋土:穿越云冈佛影, 穿越平遥古城,穿越永乐仙袂……王 家大院苔痕新旧,皆作行囊。 终须向鹳雀楼头,赴千年之诺—— 携昨夜汾河酿的星斗残月, 与半瓮醴泉苍茫。

      2025-07-02 09:39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我的第一份暑期工是赶猪进城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乡中学读书时,父亲在乡食品站当站长。那时,刚改革开放,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增,粮食生产也大幅增加,家家都有了余粮,农家人便开始用余粮来养猪。

      2025-07-02 09:39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蛇形陶塑:跨越时空的远古精灵

        文物名:蛇形陶塑尺寸:长5厘米,宽2.5厘米 时代:新石器时代出土地:晋中市太谷白燕遗址 藏宝地:晋中市博物馆 讲述者:许梦娇 2025年,乙巳蛇年。据考证,蛇最早出现于1.5亿年前,比人类的历史要早得多。

      2025-05-13 00:00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杨建桃:以传承为使命 以创新续文脉

        杨建桃剧照。杨建桃代表作红色秧歌剧《马定夫》剧照。

      2025-07-01 08:16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你还欠我三滴墨水

        收拾抽屉,翻出来一个长条形小纸盒,里面静静地卧着一支蓝色的钢笔,还是崭新的。 隔了太久的光阴,我已经想不起这支钢笔的来历,只是在电脑上写字太久了,看到这被遗忘的书写工具,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2025-07-01 08:16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七月,绿意正浓

        七月的绿,是大地最饱满的笑容。这绿是会呼吸的,爬山虎在老墙上一节一节吐着新叶,露珠在叶脉间轻轻颤动;砖缝里的草芽顶着晨光舒展,每一片嫩叶都鼓着腮帮子,把阳光吹成透明的绿泡泡;梧桐树宽厚的叶子油亮亮的,风一过,整条街都跟着哗啦啦地深呼吸。

      2025-07-01 08:16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红》:一部宏大叙事的散文诗高峰之作

        对红军长征的认知,始于中学课本,尤其毛泽东诗词,继而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感受其伟大和悲壮,跨世纪前后长征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不断播出,我大都追剧观赏,对人类战争史上这一现代神话般的创举高山仰止。近日拜读诗人宋耀珍的长篇散文诗《红》,又一次沉浸在诗行间散发的悲烈氛围中。

      2025-07-01 08:16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有“李嘉谷大院”的乌玉村

        乌玉村位于阳泉市盂县孙家庄镇,距县城5公里,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根据乌玉村李氏家族保存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编撰的《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家族从明宣德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盂县城内,到明万历四年间(1577年前)从县城迁居秀水镇泥河村,以农耕为业,到其第八世后方显家道兴隆、人丁繁盛,其族人居泥河村、临近四乡即乌玉等村。

      2025-07-01 08:16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李商隐《嫦娥》:长生不老也许是种折磨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2025-07-01 08:16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一勤天下无难事

        《尚书》有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道出了成就功业的两大根本,一是坚定的志向,二是不懈的勤勉。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正是这种志勤相济的精神,铸就无数辉煌。

      2025-07-01 08:16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喧嚣与寂静之间

        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 清晨,城市的脉搏在喇叭声、脚步声、机械的轰鸣声中苏醒。

      2025-06-13 09:39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代“高考”轶事

        又逢一年高考时,考场内,莘莘学子奋笔疾书,为梦想拼搏;考场外,家长们满怀期待,焦急守望。这场考试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未来,在现代社会中意义非凡。

      2025-06-13 09:39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美食与文学的交融

        林语堂先生曾言:“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尽管已经给苏东坡拟定了多个“头衔”,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总能够以美食为桥梁建立起快乐。 林卫辉所著《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包括“家在眉山”“首贬黄州”等十三章,详尽地收录了七十多种苏式美食,从眉州的馈岁鲤鱼、兔肉,到黄州的东坡肉,再到惠州的荔枝、羊脊骨,直至儋州的蚝仔粥等,地域的变迁伴随着美食的更迭。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运城古盐道

        我就像一只大鸟,从山上飞驰而下。 山,是中条山;路,是千年的古盐道。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借书之乐

        汉代的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对热爱读书的人来说,好书是一味良药,在你深陷人生“沼泽地”时,救赎并治愈你。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院线电影《血性胆魄》开拍

        5月29日,以“白刃格斗英雄连”为原型的院线电影《血性胆魄》在革命老区武乡县正式开拍。 1940年8月,百团大战打响后,八路军129师25团8连在晋中市寿阳县大落坡村与日寇展开一场惨烈的白刃反击战,一举打破了日军拼刺刀不可战胜的神话,被八路军总部授予“白刃格斗英雄连”荣誉称号,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必胜信念。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戏幕开处见脊梁

        《挑山女人》剧照。 近日,临汾眉户剧团一朋友邀我看戏,说排了一部新剧目《挑山女人》,主演是许丽君。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吴根喜:望山见水 留住乡愁

        《砖砌窑洞》吴根喜摄于临汾汾西。 用执着的信念把一项看似普通的爱好做到极致,也可成就一项事业。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雕光塑影”李安红雕塑艺术作品展举办

        6月8日,由天津美术学院与省美协联合主办、省文化馆承办的“雕光塑影”李安红雕塑艺术作品展在省文化馆举办。 李安红,雕塑家、艺术教育家,出生于山西太原,在天津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担任高等美术院校艺术教育工作20余年。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赓续红色基因 诠释时代精神

        《中条山上党旗红》剧照。 山西,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且是浸润着革命先烈们热血的黄土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红色记忆。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悦读山西】《来山西看中国古建筑》内容简介

        谢啸天 三晋出版社文史编辑部编辑 《来山西看中国古建筑》由三晋出版社出版,李广洁编著。 古建筑是重要的文化遗存,风格独特、技艺精妙,艺术价值、建筑价值、旅游附加值都很高。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开往理想未来的地铁

        读完聂尔的散文集《最后一班地铁》,我坐在书桌前好长时间一动不动。我知道,这本书中的许多文章,仍在重重地敲击着我的灵魂。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贵溪散记

        贵溪,名不见经传,其美其秀和快速发展,源于这块土地的特殊的文化属性,以及淳朴而源远流长的民风。 一日,刚刚从方志敏烈士的故乡做客而别,弋阳腔的动人旋律还在脑际萦绕,就往鹰潭市属的贵溪市去采风体验了。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农谚里的春夏秋冬

        “若要富,多栽树。”一声声农谚响起来了。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嗓音健康与科学论坛在太原举行

        6月7日至8日,由省嗓音研究会主办的“跨界融合·声动未来”2025年嗓音健康与科学论坛在太原举行。论坛以“医学与艺术交融”为主题,旨在构建新时代嗓音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医学与艺术嗓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提升全民嗓音健康保护意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嗓音训练规范化发展。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杂取种种,合为一个

        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时说过,他写人就是“杂取种种,合为一个”。鲁迅对自己的认识是清醒的,纵观他的思想发展史,就是杂取诸家、拿为己用的历史。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闻喜花馍》出版

        《闻喜花馍》是北岳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西省保护成果丛书”中的一册。 闻喜县以花馍著称,闻喜人早已将花馍融入他们的民风民俗中,对于他们来说,闻喜花馍不仅仅是果腹之食,更是与他们的人生大事、节日庆典密切相关的必备之物。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江南画卷狮子林

        江南,是一幅水墨画卷;而苏州,则是这画卷中最温婉的一笔。狮子林始建于元至正二年,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古诗中晋人之性格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脉与灵魂,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与内涵。文化资源往往会凸显原生态地方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进步的活动痕迹,既有地域特色,又有人文价值;文化资源既有物质形式,也有非物质形式;文化资源包括风景名胜、文学艺术、传记传说、民俗物产、历史遗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松亭闲居图(国画)

        谢孝发 乔维琴作.

      2025-06-13 07:01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表里山河、五岭之南、百年琴声”钢琴作品赏析音乐会在山西大剧院隆重奏响

        2025年6月6日晚19:30,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益事业保障中心、山西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承办,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与山西省钢琴学会共同演绎的“表里山河·五岭之南·百年琴声”钢琴作品赏析音乐会在山西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本场音乐会汇聚了来自广东与山西两地的杰出钢琴家与学者,以跨越地域的音乐对话,展现了岭南文化与三晋风情的独特魅力。

      2025-06-12 15:21    来源:山西新闻网
    • 晋疆教师共织“非遗纽带” 蓝白扎染浸润边疆童心

        马占淳老师为学生示范扎染方法。 6月3日,新疆阜康市第一小学的扎染社团活动室里,蓝白相间的布料衬得孩子们的笑容格外灿烂。

      2025-06-12 06:46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深一度】润物无声处 乡兴自在时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阳城正通过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以乡土故事为纽带,以村史编纂、文化展馆建设和产业融合为路径,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

      2025-06-12 06:46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匠心守三晋 妙手传文脉

        选手们在比赛中。本报记者王荔摄选手们在比赛中。

      2025-06-12 06:46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毕加索达利真迹展引爆太原 3天吸引4000人对话超现实

        本报讯(记者王荔)当西班牙的艺术星火跨越万里,在千年古都太原绽放,一场关于艺术、文化与文明对话的深度叙事正在展开。自5月30日山西博物院开展“毕加索 达利与超现实主义艺术——19世纪以来西班牙油画真迹展”以来,展览热度持续攀升,吸引了大量观众观展。

      2025-06-12 06:46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251张老照片里的“太铁记忆”

        5月底,太铁广场四楼大厅内,一场特殊的摄影展览拉开帷幕。由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离退休管理部主办的“逐梦太铁 光影永恒”摄影展以251张饱含历史温度的老照片,带领观众穿越时光隧道,重温山西铁路跨越百年发展的壮阔历程。

      2025-06-12 06:46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吃风

        谷雨节前,家里添了一盆文竹。那纤细的枝条,嫩绿的叶子,在窗台上舒展着,像一位穿着绿纱裙的少女,轻盈地舞动着。

      2025-06-11 09:48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采访屈原

        昨晚,我梦见自己做了记者,奉命去采访屈原。这差事颇为不易,因为屈先生已经作古两千余年,未必肯与我这等俗人搭讪。

      2025-06-11 09:48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

        不知是谁发明了“没苦硬吃”这个词,这个词一出现,不仅成了一些人劝说甚至指责别人尤其是老年人省吃俭用、辛苦生活的有力说辞,而且成了自己有苦不吃、及时行乐、享受生活的挡箭牌。 应该说,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人,有钱却舍不得花,本来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却不会享受。

      2025-06-11 09:48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美的库存

        小时候被迫背诵古诗词,对我来说是煎熬的苦役。但奇怪的是,那些似乎早已经遗忘的句子,后来常在生命中一些意想不到的瞬间悄然浮现,如春日返青的草芽。

      2025-06-11 09:48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