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家”——一位大学教师笔下的家文化
一勤天下无难事
漫谈“家”——一位大学教师笔下的家文化
一勤天下无难事
《尚书》有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道出了成就功业的两大根本,一是坚定的志向,二是不懈的勤勉。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正是这种志勤相济的精神,铸就无数辉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无不生动诠释着“勤”的伟大力量。勤,万事可成;惰,终无建树。
何为勤?《朱子家训》开篇即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朱熹以看似普通的日常规范立训,其深意在于培养子孙勤劳自持、严谨自律的品格。《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中主张治生要“勤”,勤就是每日早起,及时力行,“如机之发,鹰之搏,顷刻不可迟也”,若事事推诿至明日,必然废事损业,家道日耗。曾国藩也强调“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宋代曹淇《训儿录》更加点明,并非只有“劳其筋骨”才谓之勤,“一日之间,心力皆不妄用”也是勤。而沉溺闲玩嬉戏,耽于饮酒打牌,都是枉费心力之举。人常言“一日之计在于晨”,勤奋是对光阴的珍惜,也是对未来的积攒,“少不勤苦,老必艰辛”,“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民生在勤。《左传》有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生存发展的真谛。在传统农耕社会,先民们顺应天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将辛勤的汗水化作五谷丰登的欣喜。此种勤勉精神,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又彰显了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朱熹认为“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勤和俭关乎民生的收入和支出,二者缺一不可。于成龙《治家规范》强调“致富由勤”,多一分之勤,便可多得一分之利,但必须讲求“公道”。陈龙正《义庄条约》亦认为“勤俭则岁积有余,积久渐多”。《王士晋宗规》则谓“勤则职业修,惰则职业隳”,不论士、农、工、商,百业皆须勤勉。但是,勤并非止于“尽力”而已,更在于“尽道”。不论勤于何事,皆当守住初心、行于正道。
学成在勤。唐代大文豪韩愈直呼“业精于勤荒于嬉”,又道“书山有路勤为径”。读书治学,唯有勤奋可致精进。《颜氏家训》曾列举古人“卧锥投斧”“照雪聚荧”的事例,意在强调“勤学”的重要性。陶渊明把勤学比作春苗,强调勤学贵在持之以恒,其称:“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北宋范仲淹出身寒微,却志存高远,他曾“划粥断齑”,勤学苦读,最终从布衣至卿相,锤炼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无论天资聪慧还是笨拙,勤奋皆是成才的基石。勤可补拙,而聪慧者反而易被聪明所累,常陷于自满惰怠之境。
家兴在勤。勤奋是家业兴盛、门楣光耀的关键。宋代陆九韶在《陆氏家制》中总结了破家之由,并将“惰慢”视作“居家七病”之一。清代靳辅《庭训》认为“居家最要于勤”,因为勤则“一家之人不至于惰废,而无游手闲食,以相率为不义之事”;他还强调做官亦要勤,勤则“夙夜匪懈,不敢苟且晏安”。高拱京《高氏塾铎》指出“勤有三益”,即勤可免饥寒,可远淫僻,可致寿考,于立身、治家、兴邦均大有裨益。曾国藩大器晚成,其功业源于自身的勤奋,他认为“人生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然勤则百弊皆除”,提出勤奋六则,即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脑勤。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女“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视勤劳为塑造人格、传承家风之根本。曾氏家族人才辈出,成绩斐然,实有赖于这一勤勉家风。
“一勤天下无难事”,唯有以志为舵,以勤为桨,方能行稳致远。“勤”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之基,更是家族兴旺发达之锁钥。这一个“勤”字,凝聚着数千年中华文明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邃智慧。
郭心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