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润物无声处 乡兴自在时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阳城正通过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以乡土故事为纽带,以村史编纂、文化展馆建设和产业融合为路径,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这一实践不仅留住了乡愁,更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鲜活范本。
  历时两载编纂的近500万字、5000余幅图片的《村里那些事儿》系列丛书覆盖阳城全县村落。群山沃野间,蚕桑为笔、乡愁为墨,时光的绢帛上描绘出一砖一瓦浸染的岁月纹样,编织着一茧一丝缠绕的文明经纬。一幅展现文化传承的现代画卷徐徐展开:自然风貌、人文历史、传统技艺……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地方文化档案的空白,更通过村民的深度参与,使其在强化文化认同的同时,自觉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
  那些散落在阡陌间的老屋古树,那些流传于耄耋口中的俚语民谣,都是文化血脉的鲜活注脚。阳城53个乡村文化记忆馆,承载着每年逾10万人次的惊叹:红色故事、农耕技艺、古堡民居、蚕桑研学……这些文化表达早已突破展柜的拘囿,像春蚕吐丝般自然绵延——在孩童诵读的方言童谣中,在妇人指尖翻飞的织机声里,在游人驻足凝视的会心一笑间。这种韵律如呼吸般自然,润物似细雨般无声,文化脉搏起伏律动间,农、文、旅已浑然一体,焕发新生。
  当文化记忆沉淀为产业发展的底蕴,乡愁便不再是泛黄的旧照片。蚕桑文化园里洁白的茧丝,既纺着嫘祖始蚕的古老传说,也织就村民致富的现代图景;电商直播间里跃动的数据,传递着桑葚的甘甜,更应和着城乡共振的韵律,让乡愁从静态影像变为动态生活。这种转化充满东方智慧,如同古桑树将阳光雨露转化为累累硕果,文化资源也在创造性转化中抽枝吐秀。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让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对话,让古老基因在新时代表达。祠堂古槐下的记忆、春种秋收中的体悟、节庆仪式里的感受——这些“天人合一”的体验让血脉相连,使这片土地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正如破茧化蝶的蜕变,乡土文化在这场静默变革中振开斑斓的翅膀。
  阳城的启示如清泉沁心:乡村振兴终究是文化的振兴。在这里,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遗产”,而是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导入,而是以文化认同凝聚的发展共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或许正是破解乡村振兴可持续性难题的一把钥匙。

赤木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