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寺的三重叙事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同一处风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光里观赏,感受会一样吗?
  去年,在临汾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中,我再次踏入广胜寺,才真切地意识到,感受竟如此不同。
  三十年前,我首次游览广胜寺,那时的我正值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只记得一到寺中,便直奔高塔而去。登塔的人群从塔底的熙熙攘攘,逐渐变为塔中的三三两两,最后到顶层时已寥寥无几。而我,始终坚持到了最后,带着无限的自豪,登上了最高层,尽情欣赏了广胜寺镇那一片绿油油的夏季风景。
  第一次游广胜寺,留给我的印象唯有登塔之举。而第二次造访时,我已年过知命之年,少了几分年轻时的急躁,多了些许沉稳。随着导游的讲解,逐景细赏,才惊觉这方庭院里,竟藏着无数被时光封存的故事。
  初冬的上午十时许,我们抵达广胜寺。穿过题有“广胜禅院”“万代慈航”的山门,飞虹塔便完整地展现在眼前。跟随讲解员,我们开始顺时针转塔。这既符合佛教“右旋绕行”的礼仪,又契合我们“迎阳避阴”的传统。转至塔后,只见塔的背影正映着金灿灿的太阳。在阳光的照耀下多彩琉璃构件流光溢彩,折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绚丽的光线,宛如一道道飞来的彩虹,此刻所见,正是名副其实的“飞虹”之塔。
  仰望高塔,塔基宛如一朵盛放的琉璃莲台,层叠舒展,似乎要将整座塔托向苍穹。视线沿着塔身缓缓上移,十三层塔檐渐次收束。从二层以上,塔身外表镶嵌着蓝、绿、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琉璃雕饰,每一层都有琉璃出檐,琉璃仿木构斗拱与莲瓣隔层交替出现。从第三层到第十层,每面都砌筑有佛龛、门洞和枋心,内有佛、菩萨、童子像,门洞两侧镶嵌着琉璃盘龙、宝珠等装饰物。这些琉璃构件在阳光下闪烁着点点光芒,多得让人难以数清,且形态各异。天女浮雕的衣带,仿佛被风凝固成琉璃的波浪;龛中的菩萨低眉浅笑,温婉慈祥;蛰伏的盘龙折射出孔雀蓝的幽芒,栩栩如生……
  飞虹塔始建于东汉,最初为阿育王塔,距今已有两千年历史,大约是佛教经丝绸之路逐步传入中国之初所建。建成之后,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两千多年的香火传承,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再加上中国传统技艺,尤其是山西明代巅峰时期的琉璃烧制技艺,共同造就了这座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琉璃塔。
  仰望高塔,我仿佛看到了遥远时代的袅袅青烟,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缓缓升腾,从未间断。
  在随行同仁们的啧啧赞叹声中,我们又依次参观了大雄宝殿、毗卢殿、弥陀殿等建筑。大家为大雄宝殿前已逾千年的“广胜奇柏”称奇,为毗卢殿隔扇门镂雕刻技艺叫绝的同时,我们又聆听了弥陀殿存放稀世孤本《赵城金藏》的故事。
  《赵城金藏》镌刻始于金代,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大藏经刻本之一,堪称国之瑰宝。广胜寺作为佛教圣地,自金代起便成为《赵城金藏》的重要珍藏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胜寺所处的山西洪洞县成为日军侵略的重要区域,《赵城金藏》面临着被日军掠夺或毁于战火的巨大风险。关键时刻,广胜寺的僧众与当地爱国人士自发组织起来,开展保护典籍的行动。1942年,在八路军太岳军区的介入下,一场更为宏大的护经行动拉开帷幕。电影《国宝险途》正是以这一真实历史为蓝本,讲述了八路军某团特务连抢在日军之前,将存放在广胜寺的《赵城金藏》运往根据地的故事。在运送过程中,战士们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将五千多卷国宝经卷完整地交付到八路军总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经卷被移送至北京图书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中的一宝。
  《赵城金藏》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热爱文化、捍卫民族尊严的生动写照。同行的大多是文化艺术界人士,在三三两两结伴讨论《赵城金藏》的过程中,我们坐车来到了水神庙。
  一走进庙门,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瞬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几百年前的三晋大地。
  西壁的《祈雨图》中,水神明应王端坐在云纹宝座上,衮服上的金粉虽历经七百年岁月的洗礼,仍在浮光中闪烁。东壁的《行雨图》与《祈雨图》形成奇妙呼应:天神挥动令旗,浓云在笔下翻涌成浪;龙王口中喷出的水柱如银练垂落;百姓们褪去鞋袜,光着脚板踩在泥泞里,仰起的脸庞上满是期待,其中一位老妇人撩起衣襟兜雨水,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笑意。
  绕过明应王的神龛,南壁东侧的《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将我拉进了热闹的市井之中。舞台上十一位伶人各展其态,其中一位女演员正在幕后探头观望,画面中有幕前的表演,也有幕后的场景,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等。地面由面砖铺成,仿佛一出有声有色的元代戏曲正在我们面前精彩上演。
  满眼的绝妙壁画,每一幅都让人不舍离去,我们只能用手机尽可能多地拍照留存,其中,《尚食图》我拍得最为仔细。正要给主人送食品、茶酒的6名侍女以及画面左下角两个烧水的小侍女,都一一摄入镜头,因为这些画作实在是太精妙了。画中的炉子是铁铸的,烧的燃料是煤炭。左边的小侍女轻盈地扶着提梁,右手臂将衣袖举起,遮挡在自己梳妆整齐的发髻上,防止灰尘扑落污发。画师用极其细腻的笔法,将人物和烟火描绘得栩栩如生,逼真至极。看着,看着,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水神庙,不仅有“神”,更有生活,有近700年的人间烟火,生生不息。
  这浓浓的烟火气,离不开霍泉的滋养。步出殿门,霍泉碧水豁然奔涌眼前,唐代李端“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的诗句,在此刻仿佛有了具体的画面和色彩。分水亭的铁栅将泉水分隔成十孔,南三北七,这是洪赵两县为平息争水纷争定下的千年之约。传说当年官吏将铜钱置于沸油之中,命人徒手捞取,以七枚归北、三枚归南来判定水量。水是生活的脉络,水流淌之处,便有生活的烟火蔓延开来。传说中的洪赵争水,正是为了让人间的烟火更加旺盛。
  坐在返程的车上,遥望渐行渐远的琉璃塔,耳边仿佛响起那阵阵角铃声。这悠悠铃声,恰似穿越三十载光阴,与首访时登塔的少年心境遥相共鸣——少时只知惊叹塔身巍峨,如今方懂这方天地里深蕴的三重叙事。那千年未断的香火,在飞虹塔的琉璃光影中明明灭灭;那不曾褪色的烽火,在《赵城金藏》的护经往事里静静燃烧;那生生不息的烟火,在水神庙壁画的市井百态里袅袅升腾。
  年少时看见的是风景,年长后读懂的是历史。那些闪耀在琉璃、经卷、壁画间的文明密码,是中华文明在岁月长河中一脉相承的精神注脚。
  如今的我们,亦当在这角铃声中聆听历史的叮嘱,守护好这跨越千年文化根脉,让我们的文明永续相传!

□樊连兴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