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馔
碾馔
在中华山,第一次吃到传统美食,碾馔。
新麦微炒碾为条,即碾馔,是运城一带的传统美食。据传,碾馔曾是清代御贡美食。一粒青小麦完成到碾馔的蝶变,需要十几道工序,过程繁杂而浪漫,像一首清新淡雅的田园诗。是麦穗上未干的晨露,是麦芒间流动的阳光。
将灌满了浆还未成熟的青麦割回来,脱粒、清洗、翻炒、晾晒、去杂、剥皮、拌油,最后,把炒好的麦粒倒在磨盘上,并在磨眼插一根筷子,以防麦粒堵在磨眼。随着磨盘转动,千丝万缕细细长长的碾馔从磨沿争先恐后翻滚而出。碾馔软软的、黏黏的,长短不一,粗细均匀。绿中透着黄,黄中掺着绿。浓浓的麦香味儿轻轻悄悄地,弥散开来。大地与农人共同谱写的乐章,在季节的更替中奏响,在生活的烟火里飘香。
碾馔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可热炒可凉拌可烧汤,每一种吃法,碾馔展现的始终都是自己独特的味道,最原始最纯粹的,粮食的味道。
若是烧汤,将碾馔放入沸腾的水中,那一根根碾馔在水中嬉戏,舒展。不一会儿,就像灵巧的小鱼一样浮上水面。盛一碗,浇上鲜美的汤汁,撒一把细长的葱丝,放几片碧绿的香菜叶。热气氤氲,香气缭绕。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舀一勺尝尝,碾馔的细腻爽滑和汤汁的醇厚浓郁,渐次在舌尖散开。
若是炒着吃,将碾馔与鸡蛋、青菜、辣椒一起翻炒。热油将碾馔层层包裹,锅中散发出的香气能飘出很远很远。金黄的鸡蛋、翠绿的青菜、鲜红的辣椒与青白的碾馔相互映衬,色彩斑斓。一口下去,味道层次分明,犹如迎风摇曳的花朵,次第开放。在舌尖,在心间。
那一缕似有还无的辣,丝丝缕缕、缠缠绕绕。不是那种直接攻占味蕾的简单粗暴痛快淋漓的辣,而是一种饱和的、醇厚的、经过碾馔层层分解的让人欲拒还迎欲罢不能的香辣。这份辣在唇齿间流连一番后,仿佛脱口而出的话,都泼辣辣、热乎乎了。
此刻,我们面前的碾馔,是中华山寺里的老师傅特意为采访团做的。翠绿的野菜叶、青白的碾馔互相交织。简简单单、朴朴素素,把初夏时麦田的青翠青涩,都一并收在碗里。
碾馔入口,初觉平淡寡味,微苦涩。继而泛出甘甜,麦香渐出,缠齿绕颊。不是熟麦浓烈的香,而是麦子将熟未熟时的含蓄。那田野粗犷的风,泥土温柔的润,还有石磨粗粝的情,似乎都在这清淡的麦香中似有似无,若隐若现。
碾馔的滋味简单至极,不由想起山坡的麦田。麦浪翻滚时,每一株麦穗都在阳光下低垂着头,谦逊而饱满。此时碗里的青白细丝,正是它们最初的容颜。
吃了一半后,我想起来加点醋。山西人呀,吃啥离得了醋?拌了香醋的碾馔,青白的细丝裹着琥珀色的醋汁,便不知不觉多了一丝灵动,口感有了浓烈、有了厚重。
碗中碾馔已尽,余味里竟有几分禅意。最质朴的食材、最本真的滋味,原来才是最接近大地的语言。
赵曙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