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锡崖沟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古人云:“偃仰茂林逃酷暑”。意思就是暑天太热了,就适合去山中的林子里躲着。
  朋友从山西锡崖沟发来邀请,和我这里温差20℃,最高温度不超23℃。朋友已退休,每年的夏天夫妻俩都会在山里找一农家民宿做候鸟式避暑,写生、采风、读书,正好挨过苦夏。
  车窗外,高速公路似黑色丝带,蜿蜒伸向远方。方便的交通,已把行程缩短至两个小时左右。城市的喧嚣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开阔的田野和连绵起伏的山峦。
  车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外18℃,山道变得蜿蜒曲折,两侧的山峰高耸入云,远处的锡崖沟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到达目的地时,夕阳正缓缓西沉,天边染上了绚丽的晚霞。
  停车,卸下行李,向农家报了晚餐,便和朋友兴奋地奔向悬崖飞瀑处。锡崖沟位于晋豫两省交界处,是一条险峰峻岭合围的峡沟。两岸危崖错列,赤红色的绝壁千尺,崖对面,是一排参差的房屋,白壁灰瓦,似隐似现地藏匿在崖壁上的绿色中,恍若一幅山水油画。
  小村随山势而建,几棵山楂树随意隐在山洼的角落,挂满了青色的小果实。结满山核桃的老核桃树上几只不知名的雀儿在欢唱。石板小路蜿蜒曲折,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农舍,炊烟袅袅升起,翠绿的青山弥漫起轻纱般的雾霭,果然是处处皆可如画。
  临峡俯视,寒气上逼,涧底的流瀑轰然相撞于岩壁,白雾腾腾。临石而坐,有风自峡谷而来,衣袂翩翩,对面山崖不时有鸟突兀展翅飞出,让人顿有放空之感生出。
  一轮素月,从对面的山头缓缓升起。太行雄姿尽收眼底。最奇是那些褐红色的绝壁,让人望而生畏,瞬间感受到自然之不可抗拒。而那凌空长在绝壁上的树和灌木,更让人赞叹生命的顽强。
  驻足峰顶,山月如银盘。平日在城市,极少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色。远山近树,村路田畴,一切明晰可见。明月轻移,苍山如黛,仰望夜空,灿烂星河如画。寂静的山村里,不时有秋虫低鸣,还有不知名的鸟儿偶尔传来几声咕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谧的山居环境,凉爽的秋日,黄昏时分的安宁,新雨过后的清新,各种因素恰好地聚合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此时,在崖头观瀑已有几分寒意。幸亏出门前又加了一件薄羊毛西装。漫步在寂静的山野,旁边一只山鸟从树丛中飞起,嘎嘎地惊叫着,飞向对面的山崖。
  饭后,一人倚坐露台,望着对面夜色中的山峦,皎月如此,间有鸟啼,夜愈发幽静,我竟不舍入睡了。
  清晨,早起出门西望,对面山边的雾说起就起,从峡谷洇漶漫起,始仅一团,雾如潮涨,再向村庄溢开,然后再攀上那万仞绝壁……峡谷、湖水、石板房全都隐于淡白色的轻纱中。小鸟不知在哪棵树上啁啾起来,苍翠的山峰蒙上了一层白色薄纱。对面的碎瀑轰然跌落万丈悬崖,又汇成小溪,在山沟下淙淙流淌。
  山里的空气格外新鲜,我游走在锡崖沟的每一个角落,用镜头记录锡崖沟美景,还有锡崖沟小山村的可喜变化,乐不思归。这时民宿夫妇热情地打来电话,唤我回去吃饭。
  一位老人见我面生,笑着和我打招呼,她身后两层楼的小院虽小,却干净雅致,灰色的屋檐下挂着火红的灯笼,灯笼上印着四个字“山楂树下”。路边,零碎土地上生长着翠绿的蔬菜,狭长不规则的菜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勤快的山里人见不得浪费土地,哪怕巴掌大的土地也会种上一把绿色。几位背着行囊的户外爱好者,一边愉快地哼唱着歌,一边热情地与我打招呼,说是沿着白陉古道而来,待我抬头回应,他们又如风一般迅速从我身旁掠过。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行走在夏日的锡崖沟,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瀑峡溪水淙淙,暑气顿消,走到哪里都带着清凉的气息。

□董全云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