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囤书故事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历史上有许多人喜欢囤书。唐朝宰相杜暹对书籍十分珍爱,家中藏书万册,堪称藏书大家。唐朝时代,获取书籍并非易事,或者要高价购买,或者向他人借阅抄录。为了囤书,杜暹常常省吃俭用,将节省下来的钱财绝大多数购书。他穿梭于长安的书肆之间,不放过任何一本心仪之书。每得新书,都视若珍宝,亲手整理装订,在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下“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这句题字,不仅是对书籍的珍视,更是对子孙传承文化的殷切期望。至于后来的成语“汗牛充栋”,诠释了杜暹等人的藏书佳话,流芳后世。
  明朝也有一位囤书者叫范钦,他的一生痴迷于收集各类书籍。在他调任各地为官期间,每到一地,都特意搜访当地的文献。与其他偏重于版本的藏书家不同的是,范钦重视当代人的著作,故其藏书以明刻本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明代政书、明代实录、明代诗文集特别多,颇有些“厚今薄古”之意。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范钦辞官归隐后建藏书楼名“天一阁”,取《周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阁四面临水,上通六间为一,中以书橱间隔;其下分六间。为古代藏书楼建筑典范。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乾隆皇帝见范家藏书数百年不毁,于是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清朝也有不少囤书者。其中,杭州的丁丙、丁申兄弟,以藏书闻名于世。他们的祖父丁国典,因慕其远祖丁顗藏书八千卷,便将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八千卷楼”。丁氏兄弟自幼受家庭熏陶,对藏书事业充满热情。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藏书楼惨遭损毁,大量书籍流离失所。丁氏兄弟痛心疾首,决心尽己所能抢救书籍。太平军攻打杭州时,大量文澜阁《四库全书》散佚民间。丁氏兄弟心急如焚,四处搜寻,甚至在战乱中冒着生命危险,收购散落的书籍。他们或从废纸堆中抢救,或从书贩手中购回,历经艰辛,终将文澜阁《四库全书》大部分找回,并加以整理、抄补。
  除了对《四库全书》的抢救,丁氏兄弟还广泛收集其他各类书籍,不断充实八千卷楼的藏书。他们的藏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不乏宋元善本、明清珍籍,在当时的藏书界颇具声誉。随着时代的变迁,八千卷楼的藏书最终因各种原因部分流散,但丁氏兄弟为保护文化典籍所做出的努力,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历史上的囤书故事还有许多,每一个囤书故事的背后,都是古人追求知识的执着与珍视书籍可贵品质的体现。

□陈裕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