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太铁广场四楼大厅内,一场特殊的摄影展览拉开帷幕。由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离退休管理部主办的“逐梦太铁 光影永恒”摄影展以251张饱含历史温度的老照片,带领观众穿越时光隧道,重温山西铁路跨越百年发展的壮阔历程。
谷雨节前,家里添了一盆文竹。那纤细的枝条,嫩绿的叶子,在窗台上舒展着,像一位穿着绿纱裙的少女,轻盈地舞动着。
昨晚,我梦见自己做了记者,奉命去采访屈原。这差事颇为不易,因为屈先生已经作古两千余年,未必肯与我这等俗人搭讪。
不知是谁发明了“没苦硬吃”这个词,这个词一出现,不仅成了一些人劝说甚至指责别人尤其是老年人省吃俭用、辛苦生活的有力说辞,而且成了自己有苦不吃、及时行乐、享受生活的挡箭牌。 应该说,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人,有钱却舍不得花,本来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却不会享受。
小时候被迫背诵古诗词,对我来说是煎熬的苦役。但奇怪的是,那些似乎早已经遗忘的句子,后来常在生命中一些意想不到的瞬间悄然浮现,如春日返青的草芽。
1977年的冬天,母亲不幸病逝,父亲远在大同煤矿下井,没法照料年纪尚小的我和哥哥,只好将我们寄居在广灵乡下,跟姥姥一起度日。姥姥生有三子三女,按岁数排,我妈是老二,大舅最大,六舅最小。
我至今仍收藏着父亲的工会会员证。 这是父亲1951年入会的会员证。
手捧着这幅老照片,就想起我的青工时代的那些美丽故事。 1978年,我从知青点返城后,就荣幸地当上一名三线厂的青工。
如今人们把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徒步进藏,边修路边同顽匪作战的“十八军”退役老战士尊称为“老西藏”。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西藏”已经逐步离世,他们的故事越来越被后人珍惜,以致敬他们在艰苦岁月的青春时光。
开栏语 守护三晋瑰宝,法治点亮文明。 山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承载了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孕育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且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
“智勇兼备”锦旗《新华日报》报道版面 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火岁月中,辽县(今左权县)拐儿镇寺坪村副村长高飞鹏,斗智斗勇,将日寇引入八路军伏击圈给予痛击的故事,在太行山军民中广为传颂。 1939年2月2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以《智勇兼备的辽县一村副——大义责汉奸巧计骗鬼子陷身虎穴携胜利品安然脱险》为题,报道了他的英勇事迹。
在大同古城西南隅,有一条承载千年岁月的街巷——华严寺街,当地人更习惯称它为“仿古街”。这条街道由旧时的下寺坡、唐市角、段市角3条老街合并而成,北起清远街,南至教场街,呈南北走向,全长540米、宽8米。
麦浪翻滚 龙口夺粮 农历五黄六月,当空骄阳似火,沃野麦穗金黄,天气骤变无常,农家龙口夺粮。 那年夏至日,晨光熹微,大地还沉睡在香梦中,连鸟儿都抓紧晨凉多睡会儿。
主讲人:刘琳 在山西博物院有一件珍贵的文物——北魏铜鎏金童子葡萄纹高足杯。这个高11.5厘米、口径9.6厘米的精美杯子,在大同市城南轴承厂的地下沉睡千年后,于1970年重见天日。
花戏楼 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位于安徽省亳州城北关隅咸宁街花戏楼路的最北边。由于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俗称花戏楼,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连瑞作.
95岁高龄的李夜冰是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老艺术家与美术理论家,他总爱坐在露台的藤椅上追忆往昔。 1943年,12岁的他以李世任之名踏入平东抗日高等学校,开启了求学征程。
公元8世纪曙光初照的时刻,蒲州(今山西永济)一户王姓人家诞生了一个婴儿。这户人家,祖上一直住在今天的山西祁县。
四声杜鹃是小杜鹃。 大杜鹃是布谷鸟,布谷鸟的叫声太耳熟能详通俗易懂了,“布谷”二字,读出声便是。
看古宅大院,品人生百味。 从太原出发,约1小时的路程,来到位于榆次西南的常家庄园。
苗青摄 .
村内民居的砖雕仪门。院落上下相互连通的“吴家大院”。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中国传统孝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发展于春秋时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推动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山西河津,让我想到了天津,想到了山东德州的夏津,在东营,还有一个县叫利津。人们大都知道,津意为大河的渡口,而这几个地方,又皆因黄河而得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018年6月,有电视台记者要去武乡采访被朱总司令培养并担任儿童团团长的萧江河同志,我随行。如今,7年时间过去了,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我又想起了萧老那动人的笑容,当年见他老人家的情形又一次浮现眼前。
表弟结婚,午宴后,亲戚们吵闹着要去KTV高歌一曲。令我惊讶的是,一向安静温婉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余华文学课》余华著 漓江出版社 大师评论大师,高手解读高手。《余华文学课》共16节文学课内容,有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福克纳、马尔克斯、鲁迅等50位殿堂级的作者,包含《搜神记》《丰乳肥臀》《一千零一夜》《瘟疫之夜》等古今中外62部文学经典。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紫禁之光:从黄昏到黎明》李少白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弦歌 本书是“李少白拍故宫40年”系列丛书的第二本,于今年出版,为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献上小礼。全书分日落、黄昏、黑夜、黎明、日出五条主线,精选李少白先生各个时期的精品摄影佳作,并配有作者记录拍摄过程的多篇随笔,忠实又艺术性地再现了这五个特殊时段故宫的诸般风姿,并蕴藏着多层次的丰富内涵。
古人读书入迷,便有藏书。遇到自己想要的好书,哪怕是典当家产,也要把它弄到手,所谓“黄金散尽为收书”。
古人没有网络、也没有微信“朋友圈”,是怎么发表诗歌的呢?其实除了参加各种诗会、书信寄赠、即席赋诗之外,“题壁”也是一种重要的发表方式和手段。就像后人发“朋友圈”一样,这些被诗人们即兴题写于驿馆、寺庙、名胜古迹等公共场所墙壁上的诗作,写得好的,也一样会被路过、看到的人们所认可,并且口耳相传——很像是现在“朋友圈”的点赞与转发,最后越传越广,甚至于影响当代、流芳后世。
为了更好地挖掘、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征集与古代生活、经济、文化、科学等内容相关的文章。要求导向正确、主题新颖、立意鲜明、内容丰富。
文物名:鱼沼飞梁 尺寸:东西长19.6米,宽5米;南北长18.55米,宽4.91米 文物名:宋塑侍女像 材质:彩绘泥塑 时代:北宋藏宝地:晋祠博物馆 讲述者:王爽路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文物名:黄花梨嵌宝福寿纹戥子 尺寸:长22厘米,宽8厘米,厚1.5厘米 时代:清代 藏宝地:晋商博物院 讲述者:杜璞岑 说到晋商,你会想到什么?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抑或是百年票号、万里茶路?这些,都是晋商辉煌五百年的见证,但要真正了解晋商,或许从小小的“良心秤”上,也能看出些许端倪。 在晋商博物院的内署院当中,有这样一种藏品,外形似一尾小鱼,打开后却内有乾坤,不少游客看到它都是一脸问号,这是什么? 它的名字叫——戥(děng)子。
我去小城老巷里的一家小店理发。 理发师说,这里不可扫码付款。
在明代藏书史上,“以物易书”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藏书家们用田产、家畜甚至妻妾换取典籍的举动,折射出十六世纪江南士大夫阶层独特的文化生态。
旅行被中国人赋予特别的意义,是浪漫主义教育在现实世界的延伸,是一场深刻的自省和内视。毕淑敏在《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中写道:“我固执地认为,要真正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块土地,一处山水,你必得独自漫游。
在没有微信拉黑、朋友圈屏蔽的年代,古人也会失恋。他们也曾对月长叹,也曾辗转反侧,也曾一纸信笺写满思念,却终究收不回那颗远去的心。
对于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麻雀是最熟悉的鸟儿了。乡村的旷野中,城市的寻常角落里,每天都能看到麻雀的影子。
立夏一到,日子便渐渐有了分量。阳光不再像春日那般轻飘飘地浮在树梢,而是沉甸甸地坠下来,晒得人脊背发烫。
谷雨过后,天一天比一天热起来,越来越浓的绿意掀开夏季的序章。 田野里,到处飘散着馥郁的麦香。
河北盐山籍名臣王翱(1384年1467年),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以“持法刚正、家无余财”著称。 这位在吏部尚书任上主掌铨选十五年的重臣,其治家轶事折射出明朝士大夫的伦理操守。
近来读沈复《闲情记趣》,他开篇即写到: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案头插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书房的标配。
5月8日,山西省话剧院成立80周年暨明星版《立秋》全国巡演(太原站)启动仪式举行。图为明星版《立秋》演出现场。
4月26日晚,孝义市东风剧院内华灯璀璨,光影流转。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孝义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委党史研究室精心指导,市文化馆匠心打造的历史题材沉浸式情景剧《浩气长存报国亭》震撼首演。
近日,临县道情研究中心(吕梁市文化艺术中心)改编而成的大型皮影历史剧《黄河碛口晒银子》,在碛口古镇正式演出。 本报记者摄。
随着时光流逝,童年记忆于我来说开始逐渐模糊,但是,老家西北头那棵榆钱树带给我的乐趣,却是始终难以忘怀的。 那棵树的具体年龄无从考证,听父亲说,在他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