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的“漫步”
麻雀的“漫步”
对于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麻雀是最熟悉的鸟儿了。乡村的旷野中,城市的寻常角落里,每天都能看到麻雀的影子。
三五成群在树枝上追逐腾跃,悠然自得地在庭院院墙上玩闹嬉戏,挥动翅膀在天空上呼啸而过……灰褐色的羽毛,矮小的身材,褐红色的短腿,黑豆一样忽闪忽闪的眼睛,还有叽叽喳喳的鸣叫声,构成了麻雀的所有“意象”。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鸟儿,在我心里却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每当看到蹦来跳去的麻雀,我就会想到母亲讲过许多次的那则麻雀的“寓言”。
从小到大都住在乡下,隔壁是我们家族里辈分最长的六祖奶,六祖奶几乎是我们家族的“图腾”,因为她的温柔善良,因为她的正义担当,因为她周身散发出的清澈的光芒……六祖奶虽已过花甲之年,身子骨还很硬朗,每天都拾掇得利利索索,眉眼之间依然能看到年轻时的俊俏模样。
六祖奶的为人在我们整个家族,乃至在200多住户的村子,都没人能说出半个“不”字……六祖奶在大伙眼里就是最有福之人,子女们一个个事业有成,在那个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六祖奶一家的衣食无忧无疑是令人羡慕的。
母亲对六祖奶最为敬佩,不止一次给我们姊妹讲六祖奶为人处事的好,不止一次念叨六祖奶如何有福。说到六祖奶的事情,母亲脸上闪现异样的神采。“你们知道六祖奶为啥这么有福气吗?刚才我去她家串门,她说小时候看到过麻雀走步呢……”
看到我们满脸的懵懂无知,母亲捋了捋头发继续给我们讲:“算卦书上说的,麻雀不会走步,只要人哪怕能看到一次麻雀的走步,就说明此人大富大贵呢,就像六祖奶一样!”有第一次,就有无数次。印象里,母亲没少吃饭时用筷子比划麻雀蹦跳的模样,给我们灌输这样的“人生哲理”……之后的好长时间,我都会故意去亲近那貌不惊人的麻雀,偷偷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希望自己也能看到麻雀不再蹦蹦跳跳,而是庄重地“漫步”。遗憾的是,从少年时期到知天命之年,我还是没有一次看到麻雀在我的视线中“漫步”,也许,这一辈子我也就是摆脱不了“劳碌”命了……
后来一位生物老师告诉我,麻雀生理结构注定是无法行走的……我怅然若失,却更困惑:最不说谎的六祖奶,为何要编织这样的传说?
六祖奶去世时正好100岁,当时我也参加了她的葬礼。在祠堂听老人絮叨往事,才拼凑出真相:她嫁给六祖爷时家徒四壁,硬是靠夜夜纺线等辛苦劳作改善了生活。她文化水平不高,但特别重视对儿女的教育,硬是将两个儿子供成了大学生;六祖奶没有因宽裕就看不起穷邻居,谁家里有了困难只要她听说,就会尽最大能力伸手帮忙,在村子里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
可以说,六祖奶的福气是靠自己的努力积攒来的,这和麻雀的“漫步”逻辑上也形不成“闭环”……
记忆鲜活了起来,当年大姐上高中因学费问题面临辍学,六祖奶拄着拐杖来到我家,从腰间取出一个包裹,那里边是给大姐的学费,并嘱咐我父母不要让大姐失学,感动得我们一家人不知所措;小时候只要一放学,我们姊妹就会到六祖奶家玩,六祖奶总会为我们拿出白面馍塞给我们吃,而那时我们一家过年时才能吃上这好东西;曾记得,村里只要来乞讨的人,很多家都关门闭户,而六祖奶却对上门乞讨的人非常热情,要馍给馍,要水给水,临走还让他们再带上点食物,从来都是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们……
“尽管善良,福报都在来的路上!”窗外树上的麻雀啁啾不停,灰褐色的影子在枝叶间时隐时现,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六祖奶的“故事”,想起了麻雀“漫步”的那则“寓言”……突然懂得,六祖奶看到的从来不是麻雀的漫步,而是透过跃动的灰褐色影子,望见了生命最本真的铺展方式——在春来秋去的岁月里播种善意,在朝风暮雨的寻常中收获上苍赐予的礼物!
□樊树林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