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王翱治家之道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河北盐山籍名臣王翱(1384年1467年),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以“持法刚正、家无余财”著称。
  这位在吏部尚书任上主掌铨选十五年的重臣,其治家轶事折射出明朝士大夫的伦理操守。
  王翱次女嫁给京畿武官贾杰,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正统年间京畿武职调任需经兵部武选司,而吏部天官确有举荐之权。其女婿欲求调京卫指挥使司任职,实属可行。然王翱坚拒夫人说情,此事在《国朝献徵录》中载有细节:当夜王翱摔碎青花瓷酒盏,碎片划伤夫人手臂,随即赴吏部衙署宿值半月。此举不仅恪守《大明会典》“大臣不得私荐亲属”的禁令,更维护了明代文官回避制度的严肃性。
  王翱长孙王辉依《大明会典》恩荫条例入国子监,按制可免乡试直赴会试。然王翱深知景泰年间科举冒籍、请托之风盛行,特命其孙不得应考。他在家书中写道:“若使侥幸得中,必夺寒士登进之路。”此事印证了《明实录》所载景泰三年诏令:恩荫监生须经严格考选方可应试。作为主管官员考课的吏部尚书,王翱此举为当时整顿科场舞弊树立了典范。
  正统七年王翱总督辽东军务时,与镇守太监夏时结下公务情谊。据《明英宗实录》载,夏时是正统初年宫廷“采办西洋宝物”的经办太监之一。王翱收受四颗龙眼珍珠后,以棉布包裹缝入直裰夹层。待成化初年夏时病逝,依《大明律》“受赠财物需还嗣”条款,辗转寻得夏时侄孙归还。这四颗南洋珍珠经考证属郑和船队带回的“撒白值”珍珠,以当时的价值可抵百亩良田。
  景泰帝朱祁钰为褒奖王翱清廉,特命工部于盐山营造尚书府。这座三进四合院式建筑,较之同期三品官邸规制缩减三成,现仍存基础遗址。王翱日常饮食“止一荤一素”,其家用器物在《天水冰山录》中有载:仅存成化官窑青花碗四只、榆木交椅两张。这种清苦生活,恰与当时“胡椒八百石”贪腐案形成鲜明对比。
  王翱治家之道,是明朝士大夫寻求道德自律的缩影。从翁婿避嫌到科举公正,从财物清点到帝王赐第,这位五朝老臣用五十年宦海生涯,在《大明律》条文与士林清议之间,走出了独特的为官之道。

□胡文洲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