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孤旅中照见自己
于孤旅中照见自己
旅行被中国人赋予特别的意义,是浪漫主义教育在现实世界的延伸,是一场深刻的自省和内视。毕淑敏在《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中写道:“我固执地认为,要真正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块土地,一处山水,你必得独自漫游。”也正如此,她才能写出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非洲三万里》。独行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旅行时,就和这个世界平等了,自然有平等的视角去触及这个世界最底层的灵魂。当她签下“生死合同”,独自面对全球最大的贫民窟索韦托时,那沉寂在世界最深处的迷惘将透过一行行的铅字逐渐变得清醒。
正是因着前辈们的熏陶,我对独行渐渐上心,甚至于是非如此实践一番不可。当下人出行总是怕寂寞,必定是呼朋唤友,三三两两一行,有说有笑,不可谓不热闹。有良友出行诚然是一件快事,但同心之人难寻,当下又要时间、财力、精力相当,正如相亲,也要门当户对。况且,多人出行,照顾颇多,各人步伐不一,深深浅浅,偶有兴趣之处,尚未研究尽兴,便被同行之人催赶。每次旅行结束,只剩下匆忙赶路带来的身体乏累和浓缩在相册里的定格。
新世纪的生活是快节奏的,就连恣情山水的旅行都匆匆忙忙,“打卡”的纪念意义大过于旅行本身,“特种兵”旅行成了一种受人追捧的新时尚。古人旅行虽然要经历舟车劳苦,但山一程,水一程,山水之间畅怀抒情,自然快活。坐上飞机,一站即达,少却了过程的游历和期待,旅行没了风尘洗礼,目之所及便不甚长远深邃了。
我始终怀念上大学时坐的绿皮火车,漫长的24个小时,独自窝在挪不开屁股的硬座上,守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眼看着高山变丘陵,眼看着乡音变他音。窗外穿越南北一千公里的四季变换,以及车厢里不分日夜的各种喧闹,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错,以至于第一眼看到校园大门时,那隐藏在青山之下的大理石白成了我心中最亮丽的颜色。时至今日,我仍记忆犹新,那场十年前的孤独之旅带给我的是最长久的思考和凝视。
于是我便常一个人出行,丢掉相机,轻装简行,把自己当作久未归乡的游子,躲开拥挤的人群,融入乡村,亲吻自然,张开双臂和大地拥抱,在无人打扰的静默里抚摸历史,感受来自远古的脉络。千年前的古老城墙,仔细听,有歌声在传颂不朽诗篇;砖缝里迸发出的绿芽,正努力向着朝阳,稚嫩的芽儿尖澎湃着生命的厚重。而这,当你陷入人群的喧闹时,是万万听不见,见不得的。
“远地难逢侣,闲人且独行。上山随老鹤,接酒待残莺。”元稹享受着孤独和自由,同为洛阳人,我亦心向往之。孤独不再是寂寞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宁静,一种自由,一种心与心的交互,将自我放逐自然,方能从自然中找到自我。正如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我”,独自一人出门远行,脑子里长出来的旅店,成了奔跑的马儿最后的归宿。
□柳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