戥子 一毫一厘见证晋商精神
戥子 一毫一厘见证晋商精神
文物名:黄花梨嵌宝福寿纹戥子
尺寸:长22厘米,宽8厘米,厚1.5厘米
时代:清代
藏宝地:晋商博物院
讲述者:杜璞岑
说到晋商,你会想到什么?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抑或是百年票号、万里茶路?这些,都是晋商辉煌五百年的见证,但要真正了解晋商,或许从小小的“良心秤”上,也能看出些许端倪。
在晋商博物院的内署院当中,有这样一种藏品,外形似一尾小鱼,打开后却内有乾坤,不少游客看到它都是一脸问号,这是什么?
它的名字叫——戥(děng)子。今天要说的“主角”,是一件黄花梨嵌宝福寿纹戥子。对它,晋商博物院讲解员杜璞岑介绍,“这件戥子不仅是一件精巧的称量工具,更是晋商商业智慧和道德坚守的象征。”
小小戥子秤代表票号的企业形象和经济实力
戥子,是我国一种专门用于称量微小贵重物品的衡器,有着悠久的历史。
戥子起源于何时已难确切考证,但在宋代,它就已经广泛应用于商业活动之中。到了明清时期,戥子的制作工艺愈发精湛,晋商在频繁的商业往来中,多会随身携带一件戥子来称量金、银、药材等贵重物品,小小的戥子成为他们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晋商博物院的这件黄花梨嵌宝福寿纹戥子,外观极为精美——秤盒采用黄花梨打造,这种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观,散发着古朴而典雅的气息。盒面上,镶嵌着由骨头、水晶等材料制作的精美图案,一位鹤发童颜的南极仙翁跃然其上,慈眉善目,一手捧着寿桃,一手拄着寿杖,身边环绕着蝙蝠、梅花鹿、仙鹤、灵芝等吉祥浮雕。
杜璞岑讲解着其中的寓意:“这些图案组合在一起,象征着福、禄、寿等美好寓意,饱含着晋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戥子的右上方,刻有“广恒源”三字,为票号名。“当年在外跑买卖的行商,怎样去代表自己商号的经济实力呢?只需露出这小小的戥子,别人一看,黄花梨木或是金丝楠木质地的秤盒,打开后,又看到了象牙质地的秤杆,这无疑彰显了主人的身份。一个行商拿着这样好的戥子,他背后的商号经济实力一定非常雄厚,可以合作!”杜璞岑说:“这小小的戥子,无形中代表了票号的企业形象和经济实力。”
戥子的构造精巧独特,杜璞岑现场展示着:“它分为上下两瓣,使用销子固定,您看,只需轻轻旋转打开,盒子便上下错位,宛如剪刀一般。盒中,骨头质地的白色长杆是秤杆,上方的黄铜圆盘为秤盘,旁边的椭圆黄铜则是秤砣。使用时,轻轻一拎,一个小小的戥子秤就出现了;不用时,将其合起来,严丝合缝,设计得非常精妙。”
戥子的测量精度达到了“厘”,相当于今天的31.25毫克,这样的精度在世界衡器发展史上都极为罕见。杜璞岑讲解道:“在晋商的商业活动中,戥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晋商出门在外,常常需要随身携带戥子,用以称量金银、药材、香料等克重较小的贵重物品。在交易过程中,精准的称量是公平交易的基础,戥子的高精度确保了晋商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易能够公正、准确地进行,避免了因重量误差而产生的纠纷,为晋商赢得了良好的商业信誉。”
戥子不亏人,晋商将诚信理念融入到每一次交易
有一个成语“半斤八两”,所以老秤一斤为十六两。有一种16两秤,杆上就有16个刻度,人们称之为秤星,又可引申为“诚信”。这件黄花梨嵌宝福寿纹戥子的秤杆上,就有16个刻度,至今每个刻度依然清晰。
“这16个秤星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告诫做买卖的人必须足金足两,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杜璞岑说,晋商的诚实守信正是从这“良心秤”开始,“一字两头平、戥子不亏人”。
在晋商博物院,除了这件黄花梨嵌宝福寿纹戥子,还有许多测定物体质量的“同伴”。在“汇通天下”展区,各种各样的戥子被排列成为一个圆形,相当壮观。
戥子杆,是戥子的关键部件,在选材上大有讲究。有精工铸造的黄铜,有坚韧如铁的乌木,有质重性韧的象牙,有洁白如玉的动物硬骨。戥子锤,又叫秤砣,形制品种繁多,有厚薄得体的椭圆形,有如同硬币的圆形,有镶嵌金银饰品的组合形,还有的为了扩大称量范围,一个戥子备有两个大小不等的戥子锤。
晋商日常使用度量衡器,主要有杆秤、戥子、天平三种。据晋商博物院陈列保管部主任梁若飞介绍,目前馆内收藏展出杆秤18件,戥子85个,天平21座。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晋商用衡器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晋商在商业领域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从简单的木质秤杆,到工艺精湛的戥子,再到更为精密的天平,这些衡器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晋商对精准称量的追求,也体现了当时科技水平和工艺制作的发展。而贯穿其中的诚信原则,正是晋商纵横商海数百年、打造庞大商业帝国的核心“密码”。
如今,黄花梨嵌宝福寿纹戥子静静地陈列在晋商博物院,它不再参与商业交易,却成为历史的见证,让后人从中得以窥见晋商当年的辉煌,感受他们的商业智慧和诚信精神。
山西晚报记者 武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