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易书背后的士林风骨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明代藏书史上,“以物易书”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藏书家们用田产、家畜甚至妻妾换取典籍的举动,折射出十六世纪江南士大夫阶层独特的文化生态。据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嘉靖年间江南藏书家购置宋版书的价格,已等同同等重量的白银价值,这种对古籍的狂热追求,造就了诸多藏书界掌故。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时任南京刑部尚书的王世贞,在太仓偶遇书商兜售宋版《两汉书》。这部余仁仲万卷堂刊刻的典籍,不仅版式疏朗、纸墨精良,更经元代赵孟頫递藏,朱印累累。据《弇州山人四部稿》自述,书商开价需以王世贞的弇州园相抵。这座占地七十余亩的江南名园,是其父王忬留下的祖产。权衡之下,王氏终以园林易书,举家迁居城西陋巷。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有云:“得一奇书失一庄,团焦犹恋旧青箱”,正是此事写照。可惜这部典籍后来流入钱谦益绛云楼,终毁于顺治七年的火灾。
  建文四年(1402年),尚未发迹的杨士奇在吉安府城书肆发现宋人高似孙编撰的《史略》。这部纪传体史书虽非孤本,却是其访求多年的重要史料。囊中羞涩的他竟将家中唯一的产蛋母鸡抱至市集,换得百文购书钱。耐人寻味的是,这位后来执掌永乐内阁二十年的重臣,在《东里文集》中回忆此事时,特别强调当年购得的实为抄本,可见其治史之严谨。
  万历八年(1580年),胡应麟在杭州岳官巷书市发现元代《文献通考》稿本。这位拥有二酉山房四万余卷藏书的大家,竟当场典当妻子首饰,更脱下外袍抵充书款。据其《少室山房笔丛》记载,这次交易涉及白银十二两,相当于正七品官员半月俸禄。李贽曾评价其“聚书之癖深入骨髓”,这种痴狂最终导致胡氏家道中落,晚年不得不变卖部分藏书维持生计。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松江藏书家朱大韶为求宋版《后汉记》,竟以宠妾换取吴门故家藏本。这部带有陆游、刘辰翁批注的珍本,因载有谢枋得殉国前的眉批而价值倍增。此事见载于吴翌凤《逊志堂杂钞》,但遭到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的严厉批评:“鬻妾求书,名教扫地”。值得玩味的是,清代学者考证发现,该本实为明初仿宋刻本,所谓名家批注亦系书贾伪作,这场轰动江南的换书事件,最终沦为藏书史上的黑色幽默。
  这些痴书、爱书的案例背后,是明代江南商品经济与藏书文化碰撞产生的特殊现象。据万历《杭州府志》统计,仅杭州一地就有固定书肆32处,流动书摊百余个,年交易额逾十万两白银。藏书家们在雅癖与物欲间的挣扎,既彰显了文化传承的执着,也暴露出士林风气的异化。正如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所叹:“宋椠之直,几与金同,好者既不肯售,售者率多赝本,然嗜痂者犹众也。”这种对古籍的珍视和癖好,终随明末战火消散,只留下藏书印上的吉光片羽,见证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狂热。

□江舟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