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与城市相遇,当星光与灯火交织,太原这座“歌迷之城”正以一场场演唱会书写着属于它的浪漫篇章。而最新发布的歌曲《在太原和你听演唱会》,正是对这种独特城市氛围的深情告白。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音乐剧《李有才板话》于5月26日至27日在晋城大剧院首演。 音乐剧《李有才板话》是根据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李有才板话》改编创作而来,讲述了太行山区一个叫阎家山的村庄的故事。
楼下花坛中,有野艾草十数株,颇健旺,转眼又到了端午节,采三五枝,置诸门侧,曰“避邪”,从俗也。《东京梦华录》有云:“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谢孝发 乔维琴作 .
牛桂英在晋剧《打金枝》中饰演“沈后”。 2025年,恰逢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老师100周年诞辰,追忆我与老师的戏缘情结,不禁感慨万千。
一条白亮亮的河,从山谷中流淌出来。 河两旁是默立的两座青山,在久久地相互凝望着。
叫他老宰,绝对不冤枉。 那是20多年前,一天我去买水果,来到一个水果摊,选了几个烟台红富士大苹果,一称有三斤,我付了钱,提在手上,感觉有点轻,就到邻近摊位上复秤——只有二斤六两。
祖母年事已高,双腿曾受过伤,膝盖严重变形,走路时左右摇摆,加上前两年生了一场大病,苍老的身体越发消瘦,行动稍快,整个人就颠簸起来,令人紧张担心。 可劳动惯的人总是不肯服老。
本报讯 近日,大型原创舞剧《永乐未央》在北京举行创排新闻发布会。该剧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指导,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文物局、芮城县人民政府共同出品。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在知乎日报与山西博物院携手打造的“爆款展览诞生记”主题沙龙上,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的策展团队,首度揭秘“爆款展览”背后的匠心——从实证晋国八百年兴衰的“晋国霸业”,到展现民族融合史诗的“民族熔炉”,再到以2.8万余处木构遗存演绎“土木华章”的营造智慧,三大展厅改陈凝聚着让文物“活起来”的现代策展理念。 5月26日,记者再次走进博物院一万平方米的展陈空间,见证这场文化盛宴的持续回响。
①山西省京剧院“免费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现场。②剧团乐师正在排练。
1984年,我所在的武乡县水泥厂进行改扩建,我当时担任生产和技术的副厂长,主要负责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建设工作。在项目建设动员会上,刚刚成为一名党员的我,激情地向省、市、县的领导表态,一定要发扬一名党员无私奉献和首创精神,把项目建设好。
父亲一生勤奋节俭。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他有一套装点门面的中山装,几乎很少穿,但年常日久,衣领和衣袋口盖也被磨损得皱皱巴巴。
上世纪70年代,我上小学四五年级,过“六一”儿童节时,学校定在5月31号上午在离学校较近的军人俱乐部举行儿童节庆祝大会。那年学校让我做学生代表之一上台发言,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给我交待了任务,让我自己先把讲话稿写一下,并把重点内容说了一下:国家形势,学校学习氛围,学生学工、学农、校外活动情况,还有向雷锋同志学习,做好人好事等方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我们炼焦车间在太原化肥厂的统一安排下,要检修了。炼焦车间是机械生产焦炭的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供居民烧火做饭,焦炭是生产化肥的原料。
初夏的傍晚,太阳沉向山后,最后一抹橘红从溪面抽离。溪水忽然静默,不再如白昼时那般雀跃,流得轻了,慢了,像怕惊动渐浓的暮色。
从住处到工作单位有两条路:一条是笔直宽阔的水泥路,通过市区;一条是曲曲弯弯的田埂路,途经市郊。前者比后者近一华里左右,我却常常选择了后者。
对夏天的情愫,总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悄然唤醒,像是藏在记忆深处的八音盒,一经触动,便流淌出细碎而悠长的旋律。 记忆里的夏天,是从一场雷阵雨的轰鸣开始的。
夏天的山,是绿的。不是那种鲜嫩的绿,也不是老成的墨绿,而是一种饱满的、几乎要滴下来的绿。
父亲的老酒壶是件古物,锡质的,通体泛着青白的光,壶嘴微微上翘,像是对着天空发问。壶身上刻着些花纹,年深日久,已被摩挲得模糊了。
日子真的不经过,眨巴眼的工夫,我已被“拽”进退休群里了。没有了往日的忙碌与喧嚣,生活仿佛突然变得空旷而宁静。
1949年4月,太原解放,家住首义街和皇华馆交叉路口的我已经记事了。经历了半年多围困的太原市民兴奋地走上了街头,哪里管什么机动车道人行道,不过那时的汽车也极少。
4月22日下午,太原市乾和祥茶庄博物馆,迎泽区与杏花岭区侨联联合举办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中,书友传阅山西晚报《茉莉香飘三十年——太原乾和祥茶庄坚守“20元一斤老味道”的故事》报道。 山西晚报记者赵晋燕摄 4月22日下午,太原市乾和祥茶庄博物馆里,书香与茶香交织,迎泽区与杏花岭区侨联联合举办的世界读书日“书香世界阅读致远”读书分享会正在举行。
扫码看视频。拍摄:薛建英制作:张婷 实习生:刘超 “这一刻我们相聚,欢笑中有我有你,拥抱每一份鼓励,心与心连在一起,生命的成长里,走过多少个奇迹,走过千里万里……”4月20日,晋城市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里传来郎朗读书声。
扫码看视频。拍摄:张磊制作:李永江 李浩瑜 山西晚报讯(记者 张磊)G61次书香列车读书角受到儿童旅客欢迎,太原南站候车厅晋派四合院风格的书香驿站成为广大旅客打卡点……近日,“书香列车”“书香驿站”成了全民阅读大会上的热词,旅客们在飞驰的高铁中感受到“诗与远方”的交融。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拍摄:李婷 李慧倩编辑:李慧辰 山西晚报讯(记者 李婷 实习生 李慧倩)为更好体验传统工艺之美,感受东方文化的春日韵味,近日,太原钟楼街举办了一场以非遗油纸伞手绘为主题的国风沙龙活动。
山西晚报讯(记者 南丽江 孙佳森)4月22日,“寄情翰墨——段云捐赠书法作品展”在山西博物院四层书画展厅开展。 该展览以段云先生1990年捐赠山西博物院的书法作品为主,共计87组展品。
4月22日上午,太原市上马街一社区联合驻地幼儿园精心策划的“书香润童心·阅读伴成长”图书跳蚤市场活动欢乐启幕。活动通过“以书易书”、旧书买卖、图书盲盒等趣味形式,吸引众多家庭参与,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有限的时光中,记不清何时与书结缘,仍有印象的,是小学时曾看过一本《人民文学》,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后,父亲从县城带回来的。
刘家巷大门坐西迎东,背后是土崖,脸前是南北流向的滹沱河。姥娘说刘家巷原来还有门楼和古钟,我们耍土时,两侧就剩石头台基了。
阅读,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生活的调味剂。值世界读书日,分享几位作者的阅读感悟:这里有对辽阔人生的洞察,有书与生活交融的哲思,有阅读重塑自我的分享……每一篇都饱含对阅读的热爱,愿它们能唤醒你对书籍的向往,让阅读成为生活必需,在书香中探寻更多人生可能。
20世纪70年代的谭坪塬,电像传说一样远在天边,人们压根没有概念。雷雨天里闪出的电,那时都管它叫“闪火”。
大约读高二时,我在旧书摊上买了一本显克微支的小说集,里面收录了十几篇小说,其中一篇名字叫《灯塔看守人》,写的是主人公斯卡文斯基暮年在荒岛上看守灯塔,因阅读诗集入迷忘记点灯而被解雇的故事。小说内容并不格外吸引人,唯独主人公的职业,以及他的生活情境,令我感到新奇。
狗剩爷属羊,好巧不巧的是,他和羊打了一辈子交道。 靠着一批又一批的羊,他娶了媳妇,生了儿子。
杨四清作 .
在乾和祥茶庄博物馆举行的读书会现场。乾和祥茶庄博物馆陈列的茶文化老物件。
清明过,斗回辰。帘外湿云蕴雨,牵风洗柳一番新,絮纷纷。
愁云锁路,斗星换序,天际半阴半雨。残春如客急辞行,只余得、归期三五。
在前往河津之前,我已在家中闭关数日。每日清茶淡饭,手不释卷,任凭窗外繁华喧嚣,也难动我出尘之念。
清风细雨涤浮尘, 花枝嫩绿焕然新。 青峰隐约牵旧梦, 碧波荡漾映初心。
桃花是一种极热闹的花。每到早春时节,别的花还躲在帘幕深处,它就乐颠乐颠地跃上枝头,也无须绿叶服侍,勉强抿一下嘴,就再也忍不住哗啦啦地笑开了。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西中黄村,位于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西中黄村故称“凤城”,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曾先后用过黄墩、西黄墩、西黄村、西黄庄和西中黄五个名称。
雨纷飞,交落絮。柳色如烟,雪絮零无主。
在传统认知当中,“合”始终代表着一种美德、统一。《袁氏世范》称“兄弟义居,固世之美事”,高度评价合家的伦理典范意义。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如果说第二大爱好的话,可能就是逛书店了。这倒并非出于什么高雅的志趣,不过是觉得在书店里消磨时光,比在别处更为自在罢了。
位于太原市小店区亲贤长风商圈的锦绣书局,文创、咖啡、阅读空间巧妙地融为一体。 山西晚报记者 武六红摄 4月23日,主题为“培育读书风尚建设文化强国”的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将在山西太原举办。
山西晚报讯(记者 南丽江)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晋祠博物馆联合太原市图书馆于4月21日至5月20日推出“祠阅千年共沐书香”系列文化活动,在千年古建中品读典籍智慧,于非遗技艺里感受匠心传承。 此次活动包括:在胜瀛楼展开以“楮墨映晋水檐角叠书声”为主题的阅读活动,精选文学典籍和期刊杂志,让公众在书香氤氲中触摸历史脉络,传承文化基因;推出“墨拓千秋字活万象”体验活动,游客可化身拓印匠人,完整体验选材、上纸、钤印等工序,在指尖触摸中传承工匠精神;在文昌宫特别开设“竹简写唐碑”体验课,孩子们通过亲手制作竹简、了解竹简上所刻《晋祠之铭并序碑》内容,既能体验古代简牍的制作工艺,又能感受传统书法的艺术魅力;推出“古建艺术,泉水文化”摄影征集,游客可通过中文在线平台上传摄影作品,记录古建与人文之美。
太岳山,雄踞我省中南部,横亘长治、临汾、晋中三市,总面积228.3万亩。这里峰峦叠翠、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2.97%,孕育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华北生物基因库”。
古人有云,“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谷雨,位于二十四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