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香飘三十年”系列报道

那茶香,透着咱晋商的大气和厚道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乾和祥茶庄博物馆举行的读书会现场。

乾和祥茶庄博物馆陈列的茶文化老物件。


  4月21日,青砖灰瓦的乾和祥茶庄,清甜的茉莉花香裹着春风沁人心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刊发《茉莉香飘三十年——太原乾和祥茶庄坚守“20元一斤老味道”的故事》,引发众多好评,不少人赞叹:“这价格一听就透着咱晋商的大气和厚道!”“了不起,只有太原独有的民生口粮茶,一定要支持!”“看到乾和祥上报了,实至名归。”……
  多力并发 保低价茶叶坚持供应
  坚守“20元一斤老味道”,企业不会亏损吗?这民生茶叶是卖给谁的?带着读者的问题,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乾和祥茶庄经理张俐丽。
  她轻抚茶包,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义利相济,是乾和祥立足太原百年之久的生存智慧。20元一斤茉莉花茶,上世纪90年代上市时有盈利。十多年后,这个价格与原料成本持平,考虑到虽挣不到钱,但购买者不少,乾和祥咬紧牙关保供。渐渐的,随着采茶运茶人工费用上涨、茉莉花价格上涨,市场上的茶商不再销售此类型茶叶。
  购买20元茉莉花茶的多是收入不高的老年人。一直有人好奇,为啥贴钱也要卖,张俐丽说:“账没法算,茶汤里飘着的可不只是茉莉花香。”
  她解释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感觉器官开始退化,喝茶要煞口,这就会越喝越苦、越喝越多,不少老年人就愿意买低价位的粗老茶。我理解他们,不是说我们高大上,是因为我们是集体企业,是中华老字号,不能光以赚钱为目的,所以从不去算赔了多少,就当作我们在履行社会责任。”
  张俐丽说,长期以来支撑这款20元一斤茉莉花茶的原因,一是乾和祥茶庄稳定的供应链,乾和祥和福建、广西等多地茶场合作建立了生产基地,茶场专供特制;二是茶庄经营六大类百余种高中低档茶叶,日零售额达万元以上,统筹兼顾下来,可以支撑。此外,仰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乾和祥茉莉花茶融萃(拼配)技艺”,张俐丽和老师傅们反复拼配,指尖摩挲间,苦涩与甘香悄然调和。
  如此一来,茶不仅价格不变,品质和味道也一如从前。
  可以看出,这些赔本销售的低价花茶,茶庄并未大肆声张,只在货架底层放三五包,且单人单次限购1斤,不炒作,不招徕,每年的销量固定在一万斤,怕的就是被比价党猎奇哄抢,导致真正有需要的老人买不到。
  所以,坚守老味道还得益于百年晋商诚实守信、义在利先的文化基因,得益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新晋商的智慧与情怀。
  乾和祥在太原名气大,客人多。店里百元以下的茶叶,熟客都知道,他们说,倒贴成本托底民生,透着咱晋商的大气和厚道。
  在乾和祥人心里,20元一斤的茶一般是固定的老人在买,别的茶客并没有因此而“薅羊毛”,给有需要的低收入人留着,体现了太原人的实诚和善良。
  齐力护航 助百年老字号茶香弥漫
  乾和祥茶庄的故事见报,许多人表达了对茶庄的情意。听到那么多真情流露的喜爱,乾和祥茶庄一再表示感谢,正是众多信任与热爱,让乾和祥茶香一传百年。
  太原市民马敏志女士今年52岁,是乾和祥的老顾客,从爷爷奶奶一辈起就开始喝乾和祥的茉莉花茶,全家四代人都是乾和祥的“粉丝”,和乾和祥结缘少说有八九十年。马敏志动情地说,她也记不得每年要买多少次茶叶了,乾和祥的茉莉花茶浓酽、煞口,百年不变的茶香陪伴了全家几代人的岁月,它不仅仅是一个茶叶店,更是一家人的记忆和情感。
  马敏志的父亲马老爷子今年84岁,个子还没有茶庄柜台高的年龄就开始到乾和祥买茶叶,一辈子只认这盏茉莉香,还特意写过自己和乾和祥的故事在报纸上发表。老爷子喝过乾和祥的各种茉莉花茶,以前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时喝20元一斤和更便宜的,现在喝的是一百多元一斤的。
  马敏志回忆,她小时候,家里的大搪瓷茶缸子里沏着乾和祥的茉莉香,两个哥哥大热天回家后一人抱个大缸子咕咚咕咚地喝,她看着那个香啊,也赶紧喝两口下肚,顿感神清气爽。自己喝乾和祥,送亲朋好友也选乾和祥,在哈尔滨工作的儿子每每回太原也总是要带走一斤乾和祥的茶。
  “我是不好意思当面和人家说这份感情,用行动表示心意吧,包茶付钱就走人。”马敏志笑着说。
  像马敏志一样的顾客还有很多,网友“凝露365”说乾和祥是自己喝了50多年的老店,主动录制推送乾和祥茶庄的小视频……
  顾客的真爱和反馈难以计数,让乾和祥人感念不已的还有政府、各单位的护航和助力。
  张俐丽说,当年,钟楼街封闭重修改造,乾和祥一度面临搬迁的可能,最终“原址回迁”的政府批文让人意外又感动。这正是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供销社、太原市迎泽区委区政府传承文化、顺应民意的护航之举,护航百年老字号青砖黛瓦的店面,护航太原人味觉记忆,护航晋商精神的新时代的活态传承。
  还有太原市迎泽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几十年来,在质量监管、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协助乾和祥完善了从原材料检验到终端产品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助力乾和祥优化经营模式、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推动老字号品牌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茶庄还要感谢迎泽区商务局、迎泽区文旅局等迎泽区多个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乾和祥非遗活态传承中展现的务实担当。他们协助申报省级非遗名录,开通老字号绿色通道,助力乾和祥年销售额逐年稳步增长,帮助乾和祥持续激活发掘传统非遗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
  宾朋满座 打造城市文化客厅
  这些护航之举,尤其是原址回迁,也为茶庄博物馆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10月,秋阳正灿,山西省首家茶文化类博物馆——乾和祥茶庄博物馆开馆。作为一百多年前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之一,乾和祥博物馆展示了“万里茶道”的多件珍贵文物,讲述了晋商在万里茶道中的坚守与努力,彰显了老字号诚信经营、不图厚利的经营之道和风雨变迁。
  镇馆之宝是一面比利时木质玻璃座镜,书有“陆羽赞美”四个字。座镜来历不俗,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迁逃难。据传,慈禧太后路经太原府时,曾在“谦和马店”旧址处短暂饮茶歇息,感念店主招待,特赠送这面木质古镜。谦和马店是晋商万里茶路在太原的驿站,后改成茶庄,原名“谦和”更名为“乾和祥”。
  展示茶庄的文物一直是乾和祥的传统。之前在旧店张俐丽就特意设了一处文物展示区,摆放柳木茶箱、十六两铜秤盘、茶叶罐等众多宝贝,许多上了岁数的老顾客专程来看,有的由儿女推着轮椅进来,有的是自己颤巍巍拄着拐杖进来。茶叶不会说话,但懂它的人能听见时光的声音。张俐丽嘱咐过员工,遇到这样的老人,要送一杯热茶。
  现在有了博物馆,馆场空地摆上桌椅,市民随时可以进来喝喝茶、说说话,一起叠方方正正的斗形包。客人不约自到,有来寻找儿时记忆的市民,有研学的大中小学生,有天南海北的游客。
  今年元宵佳节期间,山西省外事办组织在太原的近30名外国留学生,走进茶庄博物馆,沉浸式体验中国茶文化和年节文化;3月14日,太原市迎泽区首场“府城漫步·品读迎泽”读书会在茶庄博物馆举行……
  从茶庄北行千米,可见新改建的晋商博物院灰墙黛瓦。向东走10分钟,就是大关帝庙的飞檐翘角。
  居于这两处地标之间的乾和祥茶庄,如同百年商脉的活态注脚——在历史与当下的交汇处,照见百年前的风骨,也点燃新晋商的星光。

山西晚报记者 赵晋燕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