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 标题 图文
    • 于成龙与陈廷敬的交往

        康熙手书赐匾——高行清粹(拓片)方山县峪口镇张家塔村,于成龙曾孙于大檀所题“敦厚家风”木刻版匾额 家世渊源与早年砥砺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生于永宁州来堡村。其家族自元代起即为当地望族,至明清之际虽渐趋中落,仍保有耕读传家之传统。

      2025-07-10 07:0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留住抗战记忆】三件武器背后的英雄传奇

        赵正午使用过的枪、刀、望远镜 1937年忻口战役后,11月6日,日军占据忻县县城。忻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组建抗日武装,与来犯之敌展开殊死斗争。

      2025-07-10 07:0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三晋寻古韵 一眼越千年】石壁佛光玄中寺

        说到玄中寺,交城人都会说,也叫石壁寺、永宁寺,位于交城县城西北方向石壁谷深处,也就是交城人爱说的:石壁沟掌里。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创建,承明元年建成。

      2025-07-10 07:0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话说文物】北齐娄睿墓《鞍马出行图》

        主讲人:韩颖 说到“壁画”,您会想到什么? 是拜占庭、意大利、西班牙,还是敦煌、云冈、麦积山? 不同于文艺复兴和石窟寺的宗教艺术,在中国,还有一种墓室壁画,在地下幽闭的世界里传承了上千年…… 魏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曾说:“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意思是,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2025-07-10 07:0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马静:辛勤耕耘,让螺钿漆器在手中生花

        扫码看视频。 马静母亲李爱珍是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马静师从母亲从事螺钿漆器制作20余年,熟练掌握数十道工序并创新突破,尤其在螺钿裁刻中技艺独到,刻画花鸟、走兽栩栩如生,获国内外行业专家赞誉。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婆媳“斗法”亦成趣

        与老公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后,我们一直与婆婆同住。俗话说得好,婆媳之间仿佛天生就有一道无形的墙。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太原市第一家机器面粉加工厂

        1923年,太原晋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它是太原市第一家机器面粉加工厂,也是太原面粉一厂的前身。 小农经济时代,面粉都是靠手推石磨或驴骡等畜力拉石磨生产,一般也都是自家生产自家食用。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我结婚时的毛料衣服

        上世纪80年代,正是结婚人口密集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好转,结婚物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组合柜、手表、缝纫机、自行车,逐渐升级为录音机、洗衣机、彩电、冰箱等,但结婚时做一身毛料衣服的习俗却一直时兴了很长时间。 我和爱人结婚前,爱人买了蓝色毛哔叽和黑色礼服呢两种毛织料,准备去太原最好的服装加...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适合与不适合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或是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并非仅凭个人意愿就能决定,必须要经过理性的分析,判断其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适合”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探讨的一个概念。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苕性

        小时候,每逢成绩不好或做事不成时,大人们就会嗔怪地说:“你这娃儿,真是苕性。” 在陕南老家管红薯叫苕。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土豆花语

        在乡间田野中,土豆以其独特的魅力,与玉米、小麦等作物一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画卷。土豆的茎秆挺拔,叶片宽大,绿意盎然,而其花朵或纯白、或深紫,竞相开放,构成了一片翠绿的海洋,美不胜收。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夏天最甜的果实是汗水

        人们总说夏天最甜的果实是西瓜。绿皮红瓤,刀锋刚划开一道口子,那甜味就急不可待地溢出来。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国家要的粮,必须是最好的

        在晋西北岢岚县的群山深处,每到秋收时节,金黄的玉米和饱满的谷穗总会勾起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那些关于交公粮的记忆,像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永远定格在岁月的长河里。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夫妻相处之道

        “家”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承载情感与责任的温暖港湾。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称:“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老古董

        兵哥跟他爹的关系算不上好,私下跟我们说起他爹的时候,他总是称之为“老古董”。 “循规蹈矩哪能赚到钱?我爹那人没法说。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民居华雍而规整的尧沟村

        尧沟村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距县城15公里,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尧沟村原名“窑沟”,三面环山,北倚龙山,东有凤山与龙山,南隔大路与虎山相望。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父亲的“评书联播”

        父亲当过代课教师,识文断字。而他最大的优点是口才非凡,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跟人论起理来每次都是赢家。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太谷净信寺与白居易

        唐开元六年(718年),正是“开元之治”的好年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盛世。有山有水、交通便利的山西中部、太原盆地的太谷县阳邑镇西南,新建起了一座尼姑庵。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晋祠》:晋水长流处的文化年轮

        “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太原西南悬瓮山下,一座穿越三千年的祠庙园林——晋祠,静立于岁月长河。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湖边的心跳

        那天傍晚,我又穿着洗得发白的背心站在督公湖边。七月的蝉鸣声像煮沸的水壶,咕嘟咕嘟地漫过整个湖面;空气闷得能拧出水来,连湖边的芦苇都耷拉着脑袋。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首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 于成龙与陈廷敬的交往

        康熙手书赐匾——高行清粹(拓片)方山县峪口镇张家塔村,于成龙曾孙于大檀所题“敦厚家风”木刻版匾额 家世渊源与早年砥砺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生于永宁州来堡村。其家族自元代起即为当地望族,至明清之际虽渐趋中落,仍保有耕读传家之传统。

      2025-07-10 07:0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留住抗战记忆】三件武器背后的英雄传奇

        赵正午使用过的枪、刀、望远镜 1937年忻口战役后,11月6日,日军占据忻县县城。忻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组建抗日武装,与来犯之敌展开殊死斗争。

      2025-07-10 07:0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三晋寻古韵 一眼越千年】石壁佛光玄中寺

        说到玄中寺,交城人都会说,也叫石壁寺、永宁寺,位于交城县城西北方向石壁谷深处,也就是交城人爱说的:石壁沟掌里。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创建,承明元年建成。

      2025-07-10 07:0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话说文物】北齐娄睿墓《鞍马出行图》

        主讲人:韩颖 说到“壁画”,您会想到什么? 是拜占庭、意大利、西班牙,还是敦煌、云冈、麦积山? 不同于文艺复兴和石窟寺的宗教艺术,在中国,还有一种墓室壁画,在地下幽闭的世界里传承了上千年…… 魏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曾说:“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意思是,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2025-07-10 07:03    来源:山西日报数字报
    • 马静:辛勤耕耘,让螺钿漆器在手中生花

        扫码看视频。 马静母亲李爱珍是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马静师从母亲从事螺钿漆器制作20余年,熟练掌握数十道工序并创新突破,尤其在螺钿裁刻中技艺独到,刻画花鸟、走兽栩栩如生,获国内外行业专家赞誉。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婆媳“斗法”亦成趣

        与老公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后,我们一直与婆婆同住。俗话说得好,婆媳之间仿佛天生就有一道无形的墙。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太原市第一家机器面粉加工厂

        1923年,太原晋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它是太原市第一家机器面粉加工厂,也是太原面粉一厂的前身。 小农经济时代,面粉都是靠手推石磨或驴骡等畜力拉石磨生产,一般也都是自家生产自家食用。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我结婚时的毛料衣服

        上世纪80年代,正是结婚人口密集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好转,结婚物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组合柜、手表、缝纫机、自行车,逐渐升级为录音机、洗衣机、彩电、冰箱等,但结婚时做一身毛料衣服的习俗却一直时兴了很长时间。 我和爱人结婚前,爱人买了蓝色毛哔叽和黑色礼服呢两种毛织料,准备去太原最好的服装加...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适合与不适合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或是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并非仅凭个人意愿就能决定,必须要经过理性的分析,判断其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适合”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探讨的一个概念。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苕性

        小时候,每逢成绩不好或做事不成时,大人们就会嗔怪地说:“你这娃儿,真是苕性。” 在陕南老家管红薯叫苕。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土豆花语

        在乡间田野中,土豆以其独特的魅力,与玉米、小麦等作物一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画卷。土豆的茎秆挺拔,叶片宽大,绿意盎然,而其花朵或纯白、或深紫,竞相开放,构成了一片翠绿的海洋,美不胜收。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夏天最甜的果实是汗水

        人们总说夏天最甜的果实是西瓜。绿皮红瓤,刀锋刚划开一道口子,那甜味就急不可待地溢出来。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国家要的粮,必须是最好的

        在晋西北岢岚县的群山深处,每到秋收时节,金黄的玉米和饱满的谷穗总会勾起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那些关于交公粮的记忆,像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永远定格在岁月的长河里。

      2025-07-09 10:41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夫妻相处之道

        “家”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承载情感与责任的温暖港湾。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称:“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老古董

        兵哥跟他爹的关系算不上好,私下跟我们说起他爹的时候,他总是称之为“老古董”。 “循规蹈矩哪能赚到钱?我爹那人没法说。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民居华雍而规整的尧沟村

        尧沟村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距县城15公里,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尧沟村原名“窑沟”,三面环山,北倚龙山,东有凤山与龙山,南隔大路与虎山相望。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父亲的“评书联播”

        父亲当过代课教师,识文断字。而他最大的优点是口才非凡,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跟人论起理来每次都是赢家。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太谷净信寺与白居易

        唐开元六年(718年),正是“开元之治”的好年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盛世。有山有水、交通便利的山西中部、太原盆地的太谷县阳邑镇西南,新建起了一座尼姑庵。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晋祠》:晋水长流处的文化年轮

        “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太原西南悬瓮山下,一座穿越三千年的祠庙园林——晋祠,静立于岁月长河。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湖边的心跳

        那天傍晚,我又穿着洗得发白的背心站在督公湖边。七月的蝉鸣声像煮沸的水壶,咕嘟咕嘟地漫过整个湖面;空气闷得能拧出水来,连湖边的芦苇都耷拉着脑袋。

      2025-07-08 10:2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宠物神兽——鸽子

        《故宫里的神兽》周乾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龙、凤、鹤、狮、象、麒麟、螭吻、甪端、蚣蝮……故宫里共有多少种神兽?故宫神兽都分布在哪些地方?神兽背后有哪些历史演变和文化含义? 故宫古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各异的神兽就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方式。本书以“强政神兽”“消灾神兽”“纳福神兽”...

      2025-07-07 11:19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兴之所至

        据晋人刘惔描述,孙统是狂放之士,每到一个地方,就一连好几天游赏玩乐,有时往前走到半路又转身再回去。此故事很容易叫人想起王徽之雪夜访戴逵,徽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2025-07-07 11:18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人的夏日情调

        夏日炽热,古人却以笔墨为舟,在诗词中描绘出独有的清凉与诗意。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藏着对自然的热爱、生活的雅趣与人生的哲思。

      2025-07-07 11:18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植物货币是如何出现的?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香料和棉花改变世界》史军著 现代出版社 我们习以为常的货币、贸易、审美乃至现代科技背后都有植物的影子,人类与植物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紧密。读完本书,你看待身边事物的眼光将彻底改变。

      2025-07-07 11:18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诗里的童年童趣

        古人童年是多彩的,古诗里的童趣俯拾皆是,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又是那样淳朴可爱、妙趣横生。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童趣诗较多,儿童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再现,像一幅幅丰润有趣的画面。

      2025-07-07 11:18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代纸币也防伪

        在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一张泛黄的“行在会子”正诉说着八百年前的金融传奇。这张不过巴掌大小的桑皮纸上,精细的朱砂纹路与靛蓝云纹交相辉映,暗藏的“敕”字水印若隐若现,让人不禁惊叹古人守护财富的智慧。

      2025-07-07 11:18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古人的驱蚊妙招

        炎热的夏季,招人烦的蚊子疯狂出击,它们飞舞着,在耳边嗡嗡作响,不仅扰人清梦,还可能通过叮咬传播疾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现代有不少新兴的驱蚊产品,可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夏天是如何防蚊、灭蚊的呢? 最早记载被蚊子袭击之苦的应该是春秋时期的庄子,他在《庄子·天运篇》就说:“蚊虻噆肤,...

      2025-07-04 10:0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缓解焦虑古人这么办

        六月,是学子们人生大考的关键时候,难免压力山大。其实,考前焦虑并无古今之别,只是缓解焦虑的方法可能各有不同。

      2025-07-04 10:0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晚清诗坛才女和一坛汾酒

        咸丰九年(1859年)冬,61岁的顾太清收到友人沈湘佩从山西寄来的礼物——一坛汾酒,酒坛上还裹挟着北方风雪的凛冽之气,扑鼻的酒香却传递着友人深深的惦念。这位有着“清代第一女词人”雅号的老人提笔写下:“情重固然怜我老,病多未必可延龄”的诗句,字里行间透露出两位才女跨越二十余载的诗酒情谊。

      2025-07-04 10:0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 勇气比实力更重要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宝元元年,党项人发兵进攻北宋,将延安围困。延安城当时的主官是范雍,范雍一面派人向朝廷告急求救兵,一面组织城中的将士们坚守城池,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党项人的进攻。

      2025-07-04 10:02    来源:山西晚报数字报
    首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