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网线”脐带
母亲的“网线”脐带
母亲初学手机看直播,双手捧着它,像捧着刚出壳的鸡雏,又怕摔了,又怕捏重了。屏幕里跳出老家的晒谷场、邻家阿婆的笑脸、甚至村口那棵老槐树时,她的手指停在半空,不敢触碰。千里外的故土进入眼帘,她喃喃自语:“这机器,通神了。”眼里的光,是游子忽见炊烟的震动。
起初她只是看,像个躲在门帘后偷瞧热闹的孩子。直到孙女撺掇:“奶奶,你也说句话呀!”她犹豫再三,才在家族群里按下语音键。一声响亮的乡音“喂——”,回荡在楼宇间,带回几分田野的粗粝与开阔。她吁了口气,拍着胸口笑,像是刚翻过老家屋后那道熟悉的土岗。
视频电话才是大阵仗。头一回接通前,她对着黑屏反复整理衣襟,捋平一丝不乱的银发,像要去见阔别多年的贵客。镜头一亮,她对着那方寸小窗,竟用盖过广场舞音响的嗓门,讲述起城里鸽子如何啄食孙女的饼干渣,楼下的玉兰树如何一夜开花。屏幕那头老家的老姐妹们笑得前仰后合:“哎哟老巫,你吼得我耳朵嗡嗡响!”她也捂嘴笑,皱纹里漾开久违的畅快。
真正的“壮举”是送礼物。老家邻居阿桂每晚在灶房开播,絮叨着柴米油盐。母亲看得入神,忽然问我:“那个小火箭,真能飞到阿桂眼前?”得知要用钱换来,她沉吟片刻,眼神却亮得惊人:“值!当年她没少塞热红薯给我。”笨拙地点下“火箭”,看着它拖着光尾掠过阿桂惊喜的脸庞,母亲像完成一桩神圣仪式,轻轻呼出一口气。那一瞬间,虚拟的烟火,照亮了真实的牵挂。
自此,那方小小的屏幕成了她的渡船。清晨看老姐妹河边洗衣棒槌起落,傍晚听乡音唱走了调的戏曲。她不再只是观众,阿桂腌酸菜,她隔着屏幕指点盐量,老家谁家娶媳妇,她早早候在直播间等看新娘子。乡音俚语汇成的河流,裹挟着泥土气和烟火味,日夜不息地流淌进这钢筋水泥的格子间。她闷坐阳台的时间少了,眼底的孤寂渐渐被屏幕的微光熨平。
最意外的是她的直播首秀。
那日小区里的桂花开了,香气透屏。老姐妹们起哄:“快给我们看看城里的金桂!”母亲起初慌乱摆手,终抵不过乡情灼灼。她当真把手机支在花枝下,镜头晃得厉害,只闻其声:“香不香?香就多吸两口,桂花做的桂花糖甜掉牙咧。”画面模糊,那浓得化不开的乡音,却字字清晰,撞得人心头发烫。
一根细细的网线,成了最坚韧的脐带。它从母亲的掌心出发,深深垂入故乡的老井,打捞起沉底的记忆与温情。那些像素堆砌的脸庞,电流传送的乡音,笨拙刷出的虚拟礼物,不过是最朴素的舟筏,载着一个异乡老人,稳稳驶回她的烟火人间。原来科技至冷处,恰是人情至暖时。
□朱明坤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