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果实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乡村的盛夏,最为丰饶。餐桌上五颜六色的食物,便是最生动的见证。
  轻轻推开小院的门,满眼的绿意便趁机流淌出来。各色植物相拥着攀上屋顶、爬上矮墙,低矮的则挤满了小径,几乎让人无处落脚。苦菜、韭菜、车前草,见缝插针地从犄角旮旯里钻出,带着一股无法阻挡的气势,郁郁葱葱得令人惊叹——如此顽强,又如此洒脱。
  院子虽小,西红柿、茄子、尖椒……各色蔬菜应有尽有。主人爽朗道:“需要啥,自己摘。夏日里,我们最不缺的就是这些。”累累果实压弯枝头,西红柿红得耀眼,黄瓜垂挂如帘,繁盛得令人眼花缭乱,一时竟不知从何摘起。不由心生羡慕,瞬间又忆起自家旧日的庭院。
  那时,院里栽着十几棵梨树。每到盛夏,枝头便挂满了日渐饱满的梨子,压得枝条深深弯下腰。偶有大风刮过,不堪重负的树枝竟“咔嚓”一声折断,看着青涩未熟的果子跌落,最是心疼。待到梨子成熟,分些给左邻右舍尝鲜,其余的父亲便拿去卖。他卖梨的方式很特别——不用秤称,而是按个卖,小的一毛钱,大的两毛。梨子卖得便宜,不出两天,十几棵树的果子便见了底,家里只剩些模样欠佳的。父亲点着手里一沓沓毛票,笑着对我说:“快有200块钱了,差不多够你一学期的生活费啦。”我曾略带责问地反驳:“若是论斤卖,钱会更多些。”父亲只是沉默。如今想来,父亲表面卖的是梨,实则传递的是对乡里乡亲的情谊。情义无价,怎能锱铢必较?
  记忆的闸门一旦开启,往事便如潮涌来。一个盛夏的午后,舅舅挑着一扁担新挖的土豆送到家。母亲看着那还显稚嫩的土豆,心疼地嗔怪:“还没长成呢,咋就急着挖了?”舅舅没说什么,放下担子便走了。我暗自揣测,母亲的责怪定是惹恼了舅舅,他再不会送东西来了。然而没过几日,舅舅又相继送来了豆角、南瓜、玉米……我的猜测落了空。兄妹亲情,岂会因几句争执而疏远?那争执里藏着的,分明是彼此深藏的疼惜。盛夏的累累果实啊,让亲情的纽带系得更紧,情意愈发醇厚。
  老家的玉米又快到鲜嫩可口的时节了,想起那金黄的玉米棒子,便馋涎欲滴。新掰的玉米立刻煮了吃,滋味绝佳,一口气能吃两三根。市场上虽早已有售,也尝过几次,总觉得不如从老家玉米地里刚掰来的软糯香甜。换了几家摊位尝试,味道仍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那记忆深处的味蕾。那曾经刻骨铭心的浓郁香气,总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对玉米的喜爱,由来已久。幼时随大人住在学校宿舍,操场外便是连绵的玉米地。9月开学后,一些半大的孩子常聚在一起,做些“秘密勾当”。他们嫌我年纪小碍事,将我挡在外面——那时他们也不过十三四岁,刚上初中。某个暮色初降的傍晚,我在院子里闲逛,忽被一阵浓烈诱人的玉米香吸引。循着香气寻去,撞见了他们。几个人面面相觑,只笑不语。只见一个铝水壶架在小火上,里面正煮着几根金黄油亮的玉米。我窥破了秘密,他们便“亲切”地塞给我一根玉米,以此封口。捧着那香甜的玉米,舍不得下口,过后又总担心农人找上门来。想必农人们定是知晓的,只是自家地里的寻常吃食,也就由着他们去了。这满满的回忆啊,与那玉米的滋味一样,永远香甜!
  盛夏过了一年又一年,时光荏苒。父亲走了,母亲老了,她的兄弟姐妹们也都老了,相见日稀。当年那个偷吃玉米的小小孩童,也已步入中年。那些鲜活的过往,却恍如昨日。
  感恩土地,是她无私的馈赠,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感恩农人,是他们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我们的丰衣足食!

索东连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