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电子健康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为大家提供健康服务,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近日,太原市电子健康卡已实现对全市县(市、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面覆盖,累计发卡突破230万张。
12月6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今年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首先必须坚定必胜信心。
12月11日上午,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二十九场新闻发布会明确,汾石、浮临全省最后两个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已全线建成,预计年底前通车运营,届时全省117个县区将全部开通高速公路,较原规划时间提早一年实现全省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 交通,是区域发展的脉络,更是经济腾飞的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审时度势、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统筹指导和推进后续工程建设”。(人民日报12月12日)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
年终岁尾,处处可见抢工期、赶进度的火热景象。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守住安全底线,以“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力保“万无一失”。
12月3日,省委书记唐登杰来到山西大学讲授思政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寄语全省广大青年学生牢记领袖殷殷嘱托,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中书写青春篇章。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12月2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等10条入选。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
12月4日,山西省文旅厅公布,2025年“两节”期间,山西省将有晋剧《战地黄花》等48台优秀剧(节)目进行展演展播,共计演出90场。(山西日报) 山西省优秀剧目展演展播活动是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文化盛宴,它不仅促进地方戏曲艺术的繁荣,还可以加深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12月6日上午8时50分,伴随着汽笛长鸣,一列满载国产品牌汽车的中欧班列从长治北长铁绿能物流园发车,向俄罗斯莫斯科驶去。这是中欧班列首次在长治市开行,填补了晋东南地区中欧班列开行的空白,同时也是国铁郑州局集团在我省开行的首列中欧班列。
中国春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溯源、活化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以本次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2025年春节,山西将推出升级版“欢乐中国年·地道山西味”春节文化旅游产品。
12月4日,第11个“国家宪法日”当晚,央视《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2024年度法治人物》专题节目播出,揭晓10位“2024年度法治人物”和6位“2024年度致敬英雄”。其中,大同市新荣区司法局西村司法所所长魏官元获“2024年度法治人物”荣誉称号,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法院一级法官韩旭辉获“2024年度致敬英雄”荣誉称号。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通过实施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餐饮行业反浪费行动、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等,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牢牢把住“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思想关口,推动“节粮爱粮”深入人心、付诸行动。
近期,各大平台有不少直播间打着“工厂直发”“工厂实景直播”等名义带货。主播端坐在商品堆中,身边是流动的生产线,给观众营造出身处工厂的景象。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对如何深化“光盘行动”提出具体要求,特别是对餐饮服务经营者、餐饮服务网络平台、食品生产经营者和零售商、消费者等“餐饮链”各方提出的行动策略,无疑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近日,山西顺丰在太原21个网点率先开启“夜派”服务,每天增加一个晚间派送频次。此举无疑是快递行业的一次创新尝试。
在广州举行的第21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我省组织82家知名企业携300余种特优农产品参展,再次叫响“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名头越来越响的“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羊肚菌、猴头菇等山珍,白对虾、大闸蟹、三文鱼等“海味儿”,让“运”字号农产品形成矩阵……这启示我们,山西农产品“走出去”“火起来”,就要走好“特”“优”农业发展之路。 山西山多地少、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
沈海涛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统计表明,生产、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粮食损失,加之消费环节的食品浪费,数量之大、不容小觑。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
当下,微短剧凭借其篇幅短小、情节紧凑、内容多元的独特魅力迅速走红,在文化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山西敏锐捕捉这一趋势,全力营造广电视听领域创作良好环境,鼓励和扶持微短剧精品化发展。
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关乎亿万百姓福祉,关乎现代化建设全局,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要善于发挥法治保驾护航作用,坚持法治与德治双轮驱动,努力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金秋十月,五谷丰登。10月18日,近200家晋企携600余种三晋优质粮油产品精彩亮相长江之滨武汉,借力第六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平台,举办山西优质粮油专场推介会暨“三晋好粮油”品牌发布会,将我省丰富的粮油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近日,商务部等五部门下发通知,对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工作进行全面规范。特别强调,销售单位存在先涨价再补贴、承诺不实等行为将被处罚,严厉打击骗补行为。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之一,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0月12日,2024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投资机构见面会在大同举行,旨在为数字乡村创新大赛中的优秀项目搭建合作转化平台,帮助优秀项目落地见效。
10月18日,山西省累计投资近1000亿元、历时7年建设,总里程达1.3万公里的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省委副书记、省长金湘军出席贯通仪式。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将重新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强调: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是以崇尚廉洁、奉公自律为价值取向,融合了廉洁价值理念、廉洁行为方式、廉洁社会风尚等元素的一种文化形态。
今年以来,山西省积极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10月1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汽车和家电这两大品类群众参与热度高,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两项消费已超90亿元。
10月18日,2024中国(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系列活动在晋城市启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讲话并宣布启动。
天气渐渐转冷,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检验的是为民服务实效,体现的是时刻将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急难愁盼放在心头的责任感。近日,省应急管理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4—2025年度全省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抓紧抓实抓细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各项工作,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达受灾群众,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从“人扛牛拉”到“机械耕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广袤田野上,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相信很多人对于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在个别小区里,随意堆放着居民的装修垃圾;一些闲置的空地上砖瓦、泥浆等建筑垃圾充斥其中。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类资源被不断消耗并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建筑垃圾就是其中的典型。
从“鼠头鸭脖”到“发霉蛋糕”,再到近日的“臭肉风波”,学校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公众强烈关注,也为全社会敲响警钟,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须臾不可放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青头潜鸭是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目录》的“极危”物种,属迁徙类鸟类,全球数量仅千余只,被称为“鸟中大熊猫”。10月15日,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日前经鸟类专家鉴别确定,我省生态质量监测发现青头潜鸭在汾河临汾段分布的新记录。
“山西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累计合同成交金额369亿元;成功重组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三年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2667名,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在近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全省各项创新成果引人注目,山西科技创新步伐迈上新台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近日,山西省国资委发布了《山西省省属企业社会责任(ESG)蓝皮书(2024)》。蓝皮书从科技创新、产业引领、绿色发展等11个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省属企业的履责行动与成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纪学习教育取得积极成效,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10月17日,山西晚报记者从山西省总工会了解到:2024年,“金秋助学”活动共筹集资金1391.9229万元。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工会共发放助学款977.193万元,资助困难职工家庭子女2339人。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粮食乃万物之源、文明之根,关乎天下苍生、家国长安。要不断适应居民食物消费从“吃饱”向“吃好”的转变,不断拓展传统的以粮食为主的食物边界,让老百姓餐桌上的美食更丰富。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要扛稳“米袋子”安全重任,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确保粮食稳产增产,让粮仓根基更加牢固。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吹响了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集合号。
秋意正浓,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从太原海关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今年1—9月,山西省出口苹果、梨、桃等14种水果11.13万吨,同比增长7.33%,出口国家和地区更是多达77个。(来源:10月14日《山西经济日报》) 扩大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0月14日,从山西省财政厅获悉,自2024年起,省财政将在3年内安排专项补助资金10.4亿元,支持“建高地、兜网底、提能力”强医工程实施,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以区域医疗中心、临床重点专科、人才队伍、医学科研等为重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标扩能,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来源:《山西日报》) 人民健康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健康是最重要的“1”。
“在这美好的秋收时节,我有幸参加了‘耕耘者’振兴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这次培训对我来说,不仅丰富了知识储备,也拓宽了视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 “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对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形成的国有资产,其减值及破产清算等处置,由试点高校自主决定,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近日发布《山西省加强耕地保护工作情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显示,我省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
山西省委老干部局近日制定出台《山西省省级银发人才库管理使用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抓好落实。(来源:《山西日报》) 退休人员是丰富的人才宝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
10月11日,山西晚报记者从省财政厅获悉,自2024年起,山西省财政厅3年内共安排专项补助资金10.4亿元,支持“建高地、兜网底、提能力”强医工程实施,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以区域医疗中心、临床重点专科、人才队伍、医学科研等为重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标扩能,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山西晚报) 用好财政专项资金,是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发展的关键。
在城市的喧嚣与忙碌中,有这样一处处“小空间”,如星星之火般温暖着广大职工群众的心,那便是工会驿站。自2022年1月试运行以来,山西省已建成各类工会驿站6246个,服务职工群众达500万人次,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的关怀与奉献,是对民生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