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筑同心,广谋良策创伟业。1月20日,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省城太原胜利闭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迎着新年温暖的阳光,一年一度的山西“两会时间”再次开启。政府工作报告亮出了过去一年的“成绩单”,为新的一年应变局、解困局、开新局绘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代表们除了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更对未来满怀新的期待。
集众智、聚群力,开新局、谋新篇。1月17日,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开幕。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省纪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全面总结过去一年我省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深刻分析当前我省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对奋力夺取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作出部署。
砥砺奋进新征程,同心共谱新华章。1月16日,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隆重开幕。
从民俗社火的热闹喜庆,到冰雪旅游的极致体验,再到冬日摄影的绝美瞬间和优秀剧目的精彩展演,这个冬季,山西为游客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旅盛宴。(山西日报) 民俗社火,满满都是传统年味。
近日,国家文物局通报了我省晋中市昔阳县钟村墓地最新考古成果,填补了太行山西麓夏商考古空白;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也发布了忻州尹村遗址考古发掘的新发现,该发掘遗迹和遗物的时代集中在夏代晚期,为研究忻定盆地夏商时期文化内涵与先商文化的来源,以及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1月14日《山西日报》《描绘山西文化万千气象》) 山西是文物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肩负着重大使命。
年味渐浓,乙巳蛇年春节进入倒计时,2025年春运也随之拉开大幕。 从1月14日开始至2月22日结束,这场为期40天的春运“大迁徙”,不仅是游子的归途,也是一年一度的民生“大考”。
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保持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纪律是党的生命线,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倘若没有纪律,也就意味着没有约束、没有敬畏、没有规章,便会成为一盘散沙,全党注定无法巩固整体力量,也无法拧成一股劲。
1月13日,山西省纪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太原召开。省委书记唐登杰出席并讲话。
1月14日,一年一度的春运拉开大幕。回家路上,涌动着中国人对团圆的温暖期盼。
日前,省商务厅发布消息,山西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经验入选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典型经验做法清单。据介绍,2022年以来,山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在全省培育100个乡村e镇,打造县域农村电商发展集聚平台和服务平台,构建“产业+电商+配套”体系,持续壮大农村电商主体和人才队伍,不断拓宽农产品销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沈海涛图 “2024年,全省保交房累计建成交付18万套住宅、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筹集)4.48万套、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985个、新公布历史建筑111处……”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四十二场新闻发布会近日举行,释放突出住建工作民生属性强烈信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新公布历史建筑111处、祁县被列为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完成第四轮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评估……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省持续加大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奋力助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近日召开的2025年度山西省公用品牌建设联合会会员大会上传来消息——今年,我省将发挥“山西精品”核心引领作用,聚集山西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山西精品”评定工作的科学性、多元化,继续打造80个左右的“山西精品”。 公用品牌建设能够最大程度汇聚品牌建设合力,是塑造企业形象以及提升产品竞争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国际通行做法。
1月7日上午,在太原市小店区贾家寨车辆基地,“青年奋斗号”地铁专列伴随着启动声缓缓驶出,开启了运营服务之旅。这是我省首个以“青年”为主题的地铁专列,承载了人们对青春奋斗精神的致敬与传承。
踏进腊月门,年味铺满集。“2025‘全晋乐购’网上年货节”于近日启动,山西省商务厅携手多方力量,为消费者奉上一场为期30天的线上购物盛宴。
太原市小店区八一社区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街道,辖区24个小区中22个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社区党委通过深入挖掘社区治理中的痛点和难点,成立“八方融合一家亲”物业服务微联盟,确定以物业服务“一张表”、议事规则“一张图”为抓手的清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今年,是中央组织部建部100周年。
深化“标准地”改革,对有效降低工业企业成本,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全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工作交流会近日在太原召开。
“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加快推进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优化升级、融合发展,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能。”近日,省司法厅出台《全省“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提质扩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由“有”向“好”,实现市县主城区由“车行、骑行半小时”向“步行半小时”,乡村由“车行半小时”向“骑行半小时”范围内便利共享发展,努力提供覆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公共法律服务。
20多年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促就了千万美丽乡村的羽化蝶变,真正实现了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组织部门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坚定扛起使命职责,积极践行“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理念,奏响人才“引”“用”“留”交响乐,助推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发挥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依法依规用地意识,11月8日,省自然资源厅通报了3起耕地保护典型问题整改情况。通报指出,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违法占地行为,通过耕地保护常态化监测监管机制运行,有效遏制了新增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全省违法占用耕地案件数量和面积明显下降。
11月15日,太原市邮政管理局公布统计信息:从10月21日至11月13日,我市快递业务量超过4301万件,同比增长17.14%。一件件“走进来”和“走出去”的小包裹,显示出快递市场繁荣活跃,以及网络消费的持续热潮。
农村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离不开文明乡风的助推、精神文化的涵育。在广袤的田野上,文明乡风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激活了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社区党建工作的质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直观认知与感受。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和谐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是不断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之一,深刻影响着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本周A股市场震荡回调,在第一波由政策转向带动的“情绪牛”结束后,相对前期市场的火热情绪而言,短期市场可能进入冷静期,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精挑细选的机会。随着市场行情的逐步确立,进行中长线投资显然更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回报。
11月12日,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山西文化旅游迎来新一轮“出圈”的契机。 放眼四顾,以陶寺遗址博物馆为中心节点,仅临汾域内就有壶口瀑布、大槐树、云丘山、乾坤湾等著名景区,小西天、广胜寺、汾城古镇等文物古迹,以及临汾市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晋国博物馆等。
近日,中国国际电视台以《太原建成68个智能自助图书馆》为题,报道太原市20个新的自助图书馆开放,全市已建成68家智能自助图书馆。(来源:11月14日《太原日报》)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
山西深入推进省政府民生实事“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截至目前,23100个基层就业社保服务点已全部建成,40项高频就业社保服务全部开通,21720台自助服务设备全部配备到位,并面向社会开展服务。(黄河新闻网)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在劳动的世界里,没有炫目的光芒,只有默默无闻的坚守与奉献。
充满魅力的彩绘蟠龙纹陶盘、从未公开展示的圭尺、山西史前时期第一件牙璋……11月12日,陶寺遗址博物馆在万众瞩目中正式开馆。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沿着S形弯道、8字形弯道、独木桥,电动车前轮有规律地围绕标识杆前行,车尾水杯中的水有规律地晃动着,却晃不到外面……前不久落幕的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山西代表队4人进入各工种决赛前5名,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网约配送员赛项中,选手王俊峰经过送餐、骑行、交规等一系列项目严格考核,站在了行业最高领奖台上,帮助山西代表队获得了历史最佳战绩。
七赴“进博之约”,山西初心不改。21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山西交易团,下设14个交易分团,积极组织采购对接、招商推介、展览展示、论坛交流、考察调研等一系列活动。
“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万名左右省级工匠、5万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明确了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对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出战略性、全局性决策部署。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专业化水平”。
11月12日,陶寺遗址博物馆在临汾市襄汾县正式开馆。这是中国考古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新时代中华文明历史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大遗址保护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缩影,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11月12日,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这是依托陶寺文化建设的一座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5000平方米,展出陶寺出土的陶器、玉器等文物230件(套),展示了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着眼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推动各级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抓改革,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党中央各项重大改革部署落实到位,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记者从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冬小麦播种任务已经超额完成,播种进度达到101.3%,夯实了明年夏粮丰收基础。(来源:2024年11月11日《山西经济日报》) 冬小麦播种任务超额完成,在于落实“田长制”。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织密养老“服务网”,托起幸福“夕阳红”。截至2023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750.0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达到21.64%,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我省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到今年年底分别达到33.5%以上和31.5%,到“十四五”末分别达到35%和三分之一,到2035年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我省近期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沈海涛图 一项项聚焦急难愁盼的举措,一件件回应民生关切的实事,绘就温暖人心的民生图景。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五场新闻发布会,表明我省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步。
近日,一些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玩法”遭到消费者吐槽,引发关注。“先用后付”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方式,虽带来了支付灵活性和购物便利性,但也滋生了不少问题,给消费者权益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侵害。
11月7日,“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十四场新闻发布会召开,省文旅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以来,全省各地陆续推出“面团团”“佛小伴”“煤球宝宝”以及品质冰箱贴等爆款文创,开设“跟着悟空游山西”线下实景体验和主题文创店,带给全国游客很多惊喜。文创精品遍地开花,“圈粉”众多,成为游客竞相追捧的热门之选,助燃了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