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亟须理念先行
城乡融合发展亟须理念先行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动城乡关系走向深度融合,必须理念先行,在思想认识上实现转变,尤其要走出一些认识误区。
城乡融合不是把城市搬到农村,一定要防止城市的无序、无限扩张。历史经验表明,“农稳则国安,农强则国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没有农村发展,城镇化就会缺乏根基。吃饭问题是人类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红线千万不能突破,也不能变通突破;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等。城乡融合发展要把握好城乡互促互进和共生共存的关系,不是简单将城市元素向农村单向输入,也不是农村对城市的简单模仿,而是基于各自优势资源的双向互动、共同繁荣。
城乡融合发展,不是从城市本位来统筹乡村,而是要让城市和农村相互贯通、功能互补。当前在城镇化的趋势下,有的乡村建设也逐渐偏城市化,诸如大牌坊、大广场之类的“形象工程”也时有所见。城市里流行喝咖啡,有的村里也搞一个咖啡屋;城市里有夜经济,村里也弄一条亮化街……拿来主义盛行,却忘了实事求是地考虑本村人的需求。乡村风貌是几千年农耕文明在产业、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外在体现,乡村建设要体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果乡村“被打扮”得越来越像城市,必然背离了融合发展的初衷。
城乡融合发展,要谨防将“学习借鉴”变为“复制粘贴”。当前,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加快,乡村建设已从大拆大建的上半场,进入了精耕细作的下半场,乡村管理者们的建设和运营热情空前高涨,但热火朝天之下也出现了越来越趋于模式化的“千村一面”现象。比如,将“学习借鉴”变为“照搬照抄”,“出去偷师学艺、回来复制粘贴”,隔壁村有亭台楼阁,我也建;隔壁村有塑胶跑道,我也建……其实,对于乡村振兴的呼唤,既是对于精神家园的追寻,也是对现代和田园两种生活方式平衡交融的期望。每个人的家乡都各有特色,每个人的乡愁都不尽相同,它可以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也可以是“四周山色临窗秀,一夜溪声入梦清”,挖掘乡村的千姿百态之美,才能变“盲目跟风”为“因地制宜”,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王秀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