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新中国电影事业相伴一生
她与新中国电影事业相伴一生
于蓝,原名于佩文,1921年生于辽宁岫岩。年少时想通过修桥筑路报效国家的于蓝,17岁只身奔赴延安后,因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被拉去演戏。本以为演戏只是玩,启蒙老师熊塞声给她上了一课。“表演可不是玩儿,这是一个战场,你就是要死在舞台上。”作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演员,于蓝牢牢记住了扑向火热的生活这一艺术创作的铁律,并贯穿了于蓝日后的电影生涯。
一言一行不能有愧于江姐
1949年,她主演了个人首部电影《白衣战士》,在片中饰演一名医疗队队长庄毅,这部影片让她锻炼了自己的银幕感觉。
此后,她在老舍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龙须沟》中扮演程娘子;在《林家铺子》中饰演张寡妇……1961年,于蓝被国家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
1965年,电影《烈火中永生》上映,无数观众被于蓝饰演的江姐这一人物打动,纷纷给于蓝写信,向她表达敬意。而于蓝认为,这是属于江姐的荣誉“主要是烈士本身的事迹感动了人、教育了人,并不是我这个演员多了不起。”
于蓝始终认为,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能有愧于江姐。她曾经把别人给她的大笔片酬,转手就捐给孤儿院。于蓝说,所有的伟大牺牲都是江姐做出的,但今天人们把对她的爱给了我,我怎么承受得起。
在于蓝10平方米左右的小客厅里,墙上挂着一张她在《烈火中永生》中饰演江姐的剧照;还有周恩来总理接见她的照片,照片上周总理正指着她向别人介绍:“她演了一个好妈妈!”周总理所说的“好妈妈”,是于蓝在银幕上塑造的另一个革命女性形象——《革命家庭》中的母亲周莲。该片让她获得了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对于名与利,于蓝始终保持着老一辈艺术家朴素的平常心,她在世时常说:“你们也别叫我艺术家,更不要叫我大明星。我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干了一辈子的文艺工作。”
花甲之年组建儿影厂
除了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于蓝还为我国的儿童电影做出了突出贡献。1981年,已是花甲之年的于蓝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首任厂长。而一开始建厂的困难超出了她的想象。“滴水成冰的严寒,简陋艰苦的工棚办公室,大难不死的病残之身……最终,儿影厂在她的努力下建成了,还拍出了诸如《红象》《少年彭德怀》《哦,香雪》等影片。
于蓝从儿童电影制片厂退休后,一直住在儿影厂的宿舍楼,过着简朴的生活。离休以后,于蓝很少公开露面,除非是周总理和邓颖超相关的纪念活动,和孩子们相关的事情。于蓝说,周总理的纪念活动我一定要参加,表达我作为一个演员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孩子们的事情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两个事情我都不能推辞。
本综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