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少年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舞狮,古时又称为“太平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我对舞狮文化的感知,得益于电影《舞狮少年》。
  电影中,广东乡下的留守少年阿娟在曾经的舞狮冠军的激励下,经过重重磨砺,最终夺得了舞狮大赛的冠军。
  从始至终,影片都在强调,病猫也可以成为雄狮,再平凡的人也不是废物。
  《雄狮少年》中,小镇上的男女老少都对舞狮大赛怀有极大的热情。“高桩舞狮”“采青”“溅水”“擎天柱”等等动作技巧展现了舞狮人多代表的那种奋斗不屈、向往美好的无畏无惧的精神,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影片中初出茅庐的舞狮队正是在“采青”中完成了一次次成长。
  除了醒狮文化,影片中有很多细节之处都体现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印记。音乐上,影片中节奏鲜明有力、带有鼓点的地方乐曲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内容上,男主人公被取为“阿娟”这一女性化的名字是为了获得好运气;木棉花又被人们称作英雄花,象征着英雄;少年阿娟对着深山中的大佛许愿等等都与民间文化有关;画面上,鱼丸面、芭蕉田等等也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元素。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今,《雄狮少年》的选材为我们展现了一隅宁静和谐的净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观影中,孩子们不仅被《雄狮少年》的故事吸引,也从影片讲述的故事受到了鼓舞,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影片中对民俗文化的表达和阐释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推动人们真正将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少年阿娟的舞狮梦,是对自我存在的追寻,是对当下平凡的鼓舞和激励,是对消极颓败风气的洗涤和重振。这精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始终熠熠生辉、充满生机。

□王嘉怡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