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的作者究竟是谁?
《悯农》的作者究竟是谁?
说起《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通俗易懂的诗句,大多数人和各种文献资料都把它的作者认定为李绅,其实不然,它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山西夏县名仕——聂夷中!
那么,它的作者为什么不应该是李绅呢?
李绅(公元772年——846年)字,公垂,唐朝宰相、诗人,官宦世家。
《唐诗纪事·卷第三十九·李绅》载:“绅,字公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号短李。穆宗召为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称三俊。武宗时为相,居位四年,绅集其诗为《追昔游》,盖叹逝感时,发于凄恨而作也。”李绅早年写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全唐诗卷483)。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反映农民痛苦生活的诗,深受欢迎。也就是这首诗和《锄禾》一诗的诗意、韵味比较相近、合拍,有人把它合并为李绅《悯农二首》。更有甚者,把于濆《辛苦吟》:“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一诗,列为李绅《悯农之三》。元和年间,李绅中进士,武宗时又拜相,飞黄腾达进入上层社会以后,立马成为封建皇帝的心腹,被派到淮南做节度使。丧失了诗歌里的悯农之心,随着社会地位的上升,逐渐蜕变成一个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腐官酷吏。李绅渐次豪奢,他与劳苦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与他同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都对其嗤之以鼻。
“司空见惯”的成语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他的出处就来源于李绅,其中的主人翁就是李绅!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曾应邀参加时任扬州节度使李绅安排的宴会,刘禹锡看到李绅家里私妓成群,其中一名歌妓色艺双绝,感慨颇多,心里不是滋味,想借机挖苦一下李绅,于是写下了《赠李司空妓》(《全唐诗》第十二卷)一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送给歌妓来嘲讽李绅,没想到李绅误认为刘禹锡看上了歌妓,接着哈哈一笑,慷慨豪爽,不假思索,当晚就把这个家妓送给刘禹锡过夜,当即被刘禹锡婉言谢绝了。
《北梦琐言·卷六·吴湘事》载:李绅欲纳美女阿颜为妻,没想到却被吴湘捷足先登了,李绅勃然大怒,欲置吴湘于死地。由于吴湘迎娶阿颜聘礼丰厚,李绅便下令调查他的收入来源,很快便发现吴湘有贪污行为。在证据不足情况下,竟然罗织罪名,判处吴湘死刑。
特别是李绅到了晚年,更是脱离农民,生活空虚,无病呻吟,写了不少内容平淡、庸俗无聊的诗,像他这样一个高高在上、享尽荣华富贵之人,能写出《锄禾》一诗,绝对不是他的气势和风格。《悯农》二首的题目也是后人杜撰加上去的。李绅由于生活豪奢,为官酷暴,死后被定性为酷吏,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通过查找文史资料,寻踪觅源,笔者认为这首《悯农》真正的作者是聂夷中。
聂夷中(约公元837年——?)字,坦之,山西夏县禹王城人(一说河南中都、一说山西永济,均无证据),唐朝诗人,出身贫寒,备尝艰辛。由于时局动乱,他在长安滞留很久,才得华阴尉。到任时,除了琴书以外,身无一物。他的诗作以抨击社会黑暗面入木三分著称。
《唐才子传·卷九·221》载:“夷中,字坦之,咸通十二年礼部侍郎,时兵革多务,不暇铨注。夷中滞长安久,皂裘已弊,黄粮如珠,始得华阴县尉之官,惟琴书而已。性俭,盖奋身草泽,备尝辛楚,率多伤俗闵时之作,哀稼穑之艰难。适值险阻,进退维谷,才足而命屯,有志卒爽,含蓄讽刺,亦有谓焉,古乐府尤得体,皆警省之辞,裨补政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国风》之义也。其诗一卷,今传。”
《聂氏族谱》载:“聂氏望出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堂号称:河东堂。堂联云:‘草泽辛楚第,晚唐诗韵家。’唐代诗人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家境贫寒,擢进士,曾任华阴县尉,仕途不得意。他经草泽辛劳,仿景写意,诗韵雅俗兼美,受人称赏,影响当时。又云:‘贡士得人(聂昌),悯农有咏(聂夷中)’。”
晚唐时期,政治黑暗,宦官当道,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在晚唐诗歌星空中,聂夷中可谓一颗闪闪发光的启明星,深刻揭露社会的黑暗,替农民申诉不平,用诗歌刻画动乱时代的真实风貌,因而遭到贬谪。
《唐诗纪事·卷第六十一·聂夷中》载:“咸通十二年,高湜知举,榜内孤贫者夷中,字坦之。咸通中为华阴尉。”也就是地方小官。《唐才子传》也记载聂夷中:“奋身草泽,备尝辛楚。”他生活在贫苦农民中间,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抒发情感的,对农民的疾苦辛酸,要求和愿望了如指掌,因而揭露与抨击不平等的剥削现象比较深刻、尖锐、有力!《全唐诗》收录聂夷中诗一卷,而像《田家》这类反映农民痛苦生活的诗约占四分之一。
《北梦琐言》是宋代孙光宪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武宗迄五代十国的史事,包含诸多文人、士大夫言行与政治史实。《太平广记》《资治通鉴》等多次引用此书内容。
《北梦琐言·卷二》载:“诗人谓之许洞庭,最奇者有聂夷中,少贫苦,精于古体,有《公子家》诗云:‘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又咏田家诗云:‘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又云:‘锄禾(一作‘锄田’)当日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所谓言近意远,三百篇之旨也。”宋朝孙光宪所著《北梦琐言》时,距聂夷中去世不过四五十年,所记《悯农》五绝归属聂夷中,完全具备权威可信性。
《全唐诗》于聂夷中和李绅名下分别收录这两首五言绝句,李绅《古风二首》诗后无篇章注释说明,而在聂夷中《田家二首》诗后加了一个脚注,称“锄禾日当午”等四句一作李绅诗。后来人们选注聂夷中诗,干脆不取“锄禾”四句,这才引起误传。
《全芳备祖》是宋朝陈景沂编著的一部花卉类著作,它集作物栽培、诗词歌赋于一身,被誉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词典”。此书列“锄禾”诗于聂夷中名下,在李绅名下仅收录“春种一粒粟”等四句,可见古人在宋代就把这首诗判归于聂夷中。
《全芳备祖·卷之二十后集·农桑部》载:“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锄田当日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田家》。”
仔细阅读《全芳备祖》才得以窥见聂夷中的《田家》诗的原貌。该书卷第二十记述的《田家二首》和《咏田家》对读,除“五月粜新谷”与“五月粜秋谷”一字之差外,其余均同。可《全唐诗》辑入李绅名下的《悯农》与聂夷中《田家》两首诗有三处差别:一个是“锄禾”,一个是“锄田”,一个是“日当午”一个是“当日午”“汗滴禾下土”是相同的,一个是“谁知”,一个是“谁念”,“粒粒皆辛苦”也是相同的。“谁念”与“谁知”竟胜今世广传之版本数筹,尤其是“念”优于“知”字。
《聂夷中诗·杜荀鹤诗》一书收录了聂夷中这首诗:“锄田当日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有人要问:李绅出生于唐朝公元772年在前,聂夷中出生于837年在后,两人相差65年,有人怀疑,会不会之后的聂夷中抄袭了李绅的作品呢?其实唐诗都是唐朝以后,文人墨客收集、整理出来的,不像现在都有自己作品的出版物和发行平台。李绅的《悯农》也可以说是后人把聂夷中《田家》一诗进行传抄、错写、制作、拼接衍生出来的肢解物。河东堂对联高度评价聂夷中:“草泽辛楚第,晚唐诗韵家。”非常确切,恰如其分,《田家》这首千古绝唱,非聂夷中莫属!
董明吉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