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艺术奇葩绽放夺目光彩

——李云珍的传统手工葫芦和木板烙画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李云珍出身于忻州传统手工葫芦、木板烙画艺术家庭,从小对传统手工葫芦、木板烙画艺术情有独钟。高中毕业后,她不满足年少时所学艺术,遂师从忻州著名画家寇德宝先生学习绘画艺术;在此基础上,她还到太原等地不断取经,进一步拜访名师,充实手工葫芦、木板烙画技术,使得技艺日臻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2020年1月入驻忻州古城,成立李云珍手工烙画工作室,在传统工艺品制作上开始了新的征程。
  李云珍传统手工葫芦、木板烙画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用烙铁在不同的葫芦上进行绘画,这区别于一般绘画所用铅笔、彩笔、毛笔、炭笔、制图笔等绘画工具在纸质上进行绘画。在进行烙画的时候,还要注意掌握火候和力度,加入勾、勒、点、染、擦等传统中国画的手法,以此烫熨出丰富的立体感很强的层次和色调,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说起李云珍传统手工葫芦、木板烙画,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看似普通的手工制品,其实要制作出来,难度还挺大,一旦制作出来,就具有一定的价值。
  从历史上看,烙画起源于汉代,兴起于明清,流传于民国,直到现在,传统手工葫芦、木板烙画,仍是忻府区基层百姓最为喜欢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大众追求艺术、表达美好愿望的民俗文化。
  从文化上看,葫芦本色就有古画的基调,在其上面用烙铁临摹绘画作品,能够给人以耳目一新、栩栩如生的感觉,具有观赏价值;又因为作品是在葫芦(或木板)上,所以又具有收藏价值,可作为艺术品收藏数十年,质地也不会改变;由于葫芦(或木板)图案反映的大多是基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花鸟和神话中人物,所以传统葫芦、木板烙画又具有很珍贵的民俗价值,而传统葫芦、木板烙画一经制作,就具有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宣传古代文化的人文价值等。
  从科学上看,它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融绘画、雕刻与染烫等为一体,既将绘画呈现于葫芦(或木板),又通过雕刻和染烫把绘画立体呈现出来,达到美好的艺术意境。由于其作品的完成需要经过设计、构图、选材、定稿、线描、抛光、晕染、精修、装裱等多个环节,才能成为一件完美的工艺品,所以客观上要求其工艺必须是以谨慎的态度、精良的制作水准,才能够完成。
  李云珍之所以能够制作出如此杰出的手工制品,首先,来源于其先辈的教育和熏陶。她的曾外公王成全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传统手工葫芦烙画艺术,可惜由于家庭贫困,不能够将该项艺术发扬光大。李云珍外公王茂荣从小秉承其父亲的艺术天性,学习绘画和传统手工葫芦、木板烙画,在奇村镇很有影响,一生制作作品无数,去世前,仍念念不忘其烙画作品,嘱咐后人一定要将传统手工葫芦、木板烙画发扬光大。李云珍母亲王凤莲从小跟随其父王茂荣学习传统手工葫芦、木板烙画,颇有成就,亲手将制作技艺传给李云珍。其次,来源于李云珍不断的钻研和努力。她从小喜欢绘画,高中毕业后开始专门学习。从2011年开始,她多年积累的技艺开始喷发,作品在省市比赛中崭露头角,先后推出《关公》《老寿星》《飞天》《虎福》《欢天喜地》等作品,其中《关公》荣获第二届山西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入围奖,《老寿星》荣获“巾帼创新意,巧手绘百年”山西省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暨“三晋巧姐”好品展优秀奖。
  有鉴于此,为进一步弘扬忻府区传统手工葫芦、木板烙画艺术,提升其民间工艺品的影响力,有效保存该制作工艺,李云珍还特意申请了对她的传统手工葫芦、木板烙画进行保护。
  忻府区的传统手工葫芦、木板烙画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力。在非物质文化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必须好好保护烙画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对此李云珍表示,传统手工葫芦、木板制作属于工艺制作秘密和商业秘密,需要进行保护;需要对制作完成的作品进行保护,确保其不受非法侵害,要坚决反对任何剽窃、假冒等行为,按照法治化运作,市场化销售;对制作人才进行鼓励,促进爱好该工艺品的艺人们能够专心投入此项工作,制作精良作品。
  踏着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李云珍决心发奋努力,把忻州传统手工葫芦、木板烙画,推向山西,推向全国,让这朵民间艺术奇葩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张斯直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