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小站营
重回小站营
周末,旧地重游。
兴步来到晋祠小站营村,这儿曾是我和老伴1964年8月25日响应国家号召“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插队的地方,我们在这里抛洒青春热血,生活了7年。如今,昔日的村落只留下名词式的标记——小站营A、B、C区。站在这里,大脑飞速检索着,但“物非人非”。
世事变迁,斗转星移,真是用“沧海桑田”一词来描述,一点也不算夸张。
站在当年的牛头坡上,也就是现在旧晋祠路旁向东土路口的栏挡处,向下望去,就能看到当年通向小站营的路口。
想那时,背后晋祠的悬瓮山,群山苍翠,山峦叠嶂;面前的层层水田,光洁如镜、阡陌纵横、一望无垠。
插秧之后,这里绿茵满眼,秋来时则金黄一片。晋祠难老泉的泉水沿着路旁小溪,潺潺有声,顺流而下。在最低洼处的水泊之中,鸡鸭成群,小桥流水,有绿树白墙掩隐其中的一个小村庄者,就是小站营也。
小站营,东边有条大河,名新河,当年水流丰沛;南边毗邻北大寺、长巷、晋祠镇;西边公路那边,山脚下是赤桥、西镇村;北边与小站村一桥之隔;北向偏西处与花塔村相邻,再北是东城角、晋源古县城,全部为水乡泽谷、北国江南。
小站营的夏夜,荷花世界稻花香,荷叶田田、蜻蜓飞舞;流水淙淙、水稻杨花;微风徐徐、明月半天;稻花香里,蛙声片片。甜美、憇静、朦胧、迷幻的水乡夜境,时至今日,犹令人遐思难忘。
历史上,晋祠大米曾享誉全国,和天津“小站米”媲美。晋祠大米,实指“三营米”——小站营、东庄营、五府营,而其中以小站营的大米为最甚,晶莹剔透,味香质劲,又因放几天不馊而叫绝。
余时年20岁,小腿比牛腿粗,浑身腱子肉,使不完的劲儿,肤色黝黑,战天斗地,从不知疲倦为何物。那时生产队干活实行包工制,秋天一天割两亩稻谷,冬天一天翻两亩水地,一百三十多斤的麻袋自己上肩不用人抬,还要登梯子扛上房顶,一干一天。那时的一天,是从早上五六点到晚上八九点,农忙时还要连轴转。斯人,何等钢筋铁骨?想想,真牛人也。
时至今天,小站营村髙楼林立,高架桥横亘,处处钢筋水泥,唯一留下一小片稻田,竟成为观光“稀物”——名曰“稻田公园”了。
站在此地,脑海里人物浮想联翩,年轻时的往事一幕幕重现:有奋斗、有欢乐、有艰辛、有惊险、有甜蜜……弹指一挥间,五十多年飞度,正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心潮澎湃,感慨之至。
□晴空一鹤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