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长治
诗意长治
长治是一座山,一座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苏东坡誉为“上党从来天下脊”的铜墙铁壁太行山;长治是一条河,一条抗战时期养育过子弟兵,当代诗人阮章竞描写为“九十九道湾”的漳河水;长治是一块盆地,一块解放战争中爆发了上党战役,毛泽东赞许“有鱼有肉”的上党盆地。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我却渐渐地感觉到,长治这座城市,越来越有诗意啦!
“太行峰苍茫”,白居易的感叹中蕴含了雄浑,也流淌着婉约;“漳河水,水流长,绿杨翠柳枣花儿香”,阮章竞的诗句里吟唱出了画意,更有一份情怀。因了这山,凭了这水,长治这座城就生发了山的挺拔,荡漾了水的灵秀。自然,诗情画意就源源不绝地在长治这方土地上铺展开来。从百谷山的题咏,到漳泽湖湿地的二十四桥;从三垂冈的怀古,到浊漳河的吟唱;从清康熙年间许七云的《上党竹枝词》到人民作家赵树理的乡土诗歌;从清代编撰、今之民间高士再版的《潞安诗钞》到今日长治市政协组织编印的《长治历代文存》;从上世纪90年代就崛起太行蜚声全国的“长治诗群”到如今雨后春笋似的上党诗社、黎都诗社、太行诗社、沁州诗社、羿神诗社、发鸠山诗社、黎侯诗社、天脊诗社、翰墨诗苑、尧乡诗社、角落诗刊、又一村诗社、太行散曲社……长治这座古城正焕发着青春的诗意,回荡着诗歌的旋律。
诗仙李白一生游历祖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留下了无数优美诗篇。但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似乎没有来过长治,却并未影响诗仙对这块土地的眷恋。“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李白笔下的诗意有多少是在上党碧松烟下奔流而涌,谁也说不清了。曹操、王昌龄、韦应物、贾岛、苏轼、元好问、张养浩、文征明等以及当代诗人贺敬之、李季、郭小川都写下过歌咏长治、吟怀上党的诗篇。特别是李贺,在他短短的二十七年人生中,却有三年多的时间留在了古称潞州的长治,并且留下了灿烂的三十余首诗章。当年,李贺考取功名的理想破灭,来潞州是专门投奔韩愈老师的学生并侄女婿张彻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异乡相聚,两个朋友是免不了一顿酒的,一首《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便脱口而出,“陇西长吉摧颓客,酒阑感觉中区窄。葛衣断碎赵城秋,吟诗一夜东方白。”李贺的到来,长治这座古老的城市在中唐便盛开了诗歌的鲜花,吟诗一夜东方白。“诗封两条泪,露折一枝兰。”“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他的《染丝上春机》就如一幅美妙的潞州春丝图:玉罂汲水桐花井,茜丝沈水如云影。美人懒态燕脂愁,春梭抛掷鸣高楼。彩线结茸背复叠,白袷玉郎寄桃叶。为君挑鸾作腰绶,愿君处处宜春酒。
古往今来,悠悠诗情久久的渗透在这方土地,润养了这里的民众,上党盆地便开放出了如今一地的艳丽诗花。我认识长治老老少少很多的诗人或者诗词爱好者,他们写诗爱诗,读诗品诗,抒怀咏叹,热爱诗词文化,热心诗词教育。我问过这些诗友,为什么这样痴迷诗词?大家的回答虽缺少了些许诗意却实实在在,喜欢呗!
老郝,我认识他时业已退休。但老郝是个闲不住的文化人,多才多艺,是黎都诗社的创社元老。他肯于吃苦,善于调度,义务组织诗社采风,指导开展诗教,编辑出版《黎水诗钞》,人称“上党诗坛老愚公”。甚至在去年摔倒骨折后依旧关注诗社,依然诗耕不辍,“今朝一卧床思切,始觉浮年玉鬓看。”“黎水荡波清咏,雄山曼舞迎新。此时无奈守柴门,错过方家逸俊。”看上去老郝精力充沛,但他告诉我,“我是从鬼门关上闯回来的,是诗词让我重获了生机。”原来在其爽朗强干的背后,老郝是动过大手术的人。长治市上党区在老郝和黎都诗社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成立了上党区诗词学会,老郝也当选为副会长。老郝与广大诗友入企业、进校园,建立起校园诗社、矿山诗社数十个,相继举办全区诗词大赛,成功创建“山西诗词之乡”,正在冲刺“中华诗词之乡”。如今,漫步于黎都公园的诗词走廊,徜徉在幸福广场的诗画天地,诗意长治之风扑面而来。
禅意,以此网名著称于长治诗坛,实际上,她姓杨,是一位朴实干练的才女。她以一班娘子军为主力,凭诗会友,垫资组会,在长治市屯留区组建了羿神诗社,成立了诗词学会,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诗词活动,讴歌太行,宣传家乡,正如禅意词中所云“俯身尘土,托心明月,笔墨助吟哦”,为诗意长治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还有老白,一位才气横溢的打工者,线上开办太行诗词学校,义务讲解格律知识、诗词文化,学员遍及长治甚至全国各地。即便在他失业后仍痴心不改,还兴之赋诗《失业后为求生计入职银行保安感而有字》——“诗趣岂因新职改,尘怀不与旧时同。眼明留赏千山月,耳聩焉闻四面风。”老白一如千年之前的潞州李长吉,苦吟诗人的形象已是诗意长治的独特风景。
古老的长治城,还有很多这样诗心常在的诗人,咏叹,抒发,感怀,歌唱……因为长治城的山清水秀,滋润了多少诗人的骚魂乡心;因为诗人们的生花妙笔,平添了长治无限的古韵诗情。
长治,我的家乡,上党门的风驰云动、六府塔的前世今生;城隍庙的历史记忆、英雄台的红色印迹;观音堂的悬塑灿灿、元好问的白塔亭亭……无处不流淌着诗情画意。正如著名作家吴伯箫在抗战年代的散文《潞安风物》中描写的,“长治城比就一棵老树,老树上却抽着枝条,生着嫩芽,在茁壮的长着。文化的田园里也正为饥渴着的精神收获着丰饶的粮食。”如今的长治城更是精神焕发,诗意盎然。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治人,我的胸膛中也奔放着诗意的激情,禁不住为家乡放歌:日丽人和上党荣,霜空大写太行横。三河碧水渠潆绕,万户新村楼错迎。马革征尘天下脊,文明秀润画中情。风涛血染英雄路,犹待浓描幸福城。
来吧,朋友!来我们长治!这里有太行山的壮丽雄姿,有漳河岸的杨柳晓风,还有不尽的诗和远方……
□张华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