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尽的走西口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20903_6b41bd14f31f32196655e28486be5c8c.jpg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清朝到民国,300余年间,无数来自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人背井离乡,远赴内蒙古,或揽工受苦,或逃荒避难,或经商做买卖。有人春去秋回,有人扎根落户,还有人抛尸荒野。走西口改变了内蒙古地区的社会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走西口轰轰烈烈,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走西口为各类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一直以来,以走西口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民歌、二人台、诗歌、散文、小说、电影、电视剧,应有尽有。
  在山西,走西口人数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紧邻内蒙古的河曲、保德、偏关3县。“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讲述走西口,河曲、保德、偏关的人最具发言权。河曲二人台《走西口》唱遍全国,成为经典。河曲作家燕治国创作有《西口三部曲》,包括民歌集《西口情歌》、散文集《西口漫笔》、长篇小说《走西口》。保德作家陈一创作的电视剧《走西口》(上下集),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文学创作推陈出新,走西口话题永无止境。北岳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山西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保德青年作家李爱民的长篇小说《西口,西口》。山西作家协会副主席鲁顺民、黄风和《黄河》杂志前主编张发联袂推荐:
  全景式反映走西口大移民历史的书写,冒险拓荒者的记录,一部史诗,一曲壮歌。 ——鲁顺民
  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遥迢,行影背负着日头,一路风尘远去,情却未了…… ——黄风
  《西口,西口》是一切关注走西口历史的人的心灵慰藉。 ——张发
  《西口,西口》以一半虚构、一半纪实的笔法,全面展示了晋西北几代人走西口的历史。全书故事跌宕曲折,惊心动魄。书中有少年英雄、粉黛佳人,有王公喇嘛、将军官吏,有商贾财阀、义军侠士,也有戏子伶人、土匪流氓。各色人物奔走于黄河两岸,游荡于大漠草原,为生存、为发财、为自己、为家族,在人生道路上苦苦奋斗挣扎,侠肝义胆,悲欢离合,生杀予夺,爱恨情仇。每一个人都有一串曲折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命运。全书场面辽阔,气势恢宏。大漠风沙,长河激浪,贫民谋生者的苦难,晋商创业者的搏斗,大小官员的沉浮,斑斑血泪,跃然纸上,读来荡气回肠。
  《西口,西口》故事主要铺展在晋西北的河曲、保德、偏关和内蒙古河套地区一带,作者有意突出地域、乡土、民俗、方言等元素,整部小说地方特色浓重,犹如晋陕蒙一带的风俗画。书中引用了许多民歌,并将一些民间传说和二人台故事进一步演绎细化,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西口,西口》大量使用真实地名,虚实相间,进一步提升了故事的真实感。
  《西口,西口》的叙述语言传承古典小说文风,将曲折复杂的故事,用简练儒雅的文字娓娓道来,流畅如山泉出涧。小说整体故事建构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上,内容丰满,张力十足,既是小说,同时也是文献史料,赏读之余,还有收藏价值。
  此外,《西口,西口》还被北岳文艺出版社列入“作家IP工场”。IP,是指知识产权,更多是指适合二次或多次改编开发的影视文学、游戏动漫等。北岳文艺出版社积极征寻《西口,西口》影视版权的出让事宜,自是敏锐地看到此书由文学作品向影视作品转化的价值。
  《西口,西口》是我省文学创作的又一丰硕成果,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积累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推动本土文学创作有着积极意义。黄河万里流古今,西口情歌唱无穷。河曲、保德、偏关3县作为西口故里,走西口素材取之不尽,挖之不竭,愿更多走西口题材的好作品问世。

高定存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