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王勤忠,现居山西太原。离开村子到县城读高中,母亲的那碗面琪饭最让他惦念;离开夏县到省城上大学,母亲借来烙铁为他熨裤缝的身影最让他牵挂;而随着工作、成家、生子,他回家次数渐少,却不料母亲突然间就去世了。那之后,只要有空,他就回家陪父亲。他说,其实父母不需要我们为他们做多少事情,只要我们多陪陪他们,他们就会踏实,就会心情舒畅。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哪里,那里就是我们的家。
小时候,我们觉得父母什么都会、家里什么都有。饿了,喊一声妈,就会有可口的饭菜;累了困了,回家在土炕上暖暖地、香香地睡上一觉,就会满血复活。
后来我考上夏县最好的高中,就离家到了县城,1个月回一次家。其实学校每周六下午都允许学生回家,但我一般都是请同村同学帮着从家里捎来下一周的馍馍和咸菜。我则利用这个时间洗洗衣服,多学习一会儿。月末的周日,我也舍不得花1角钱坐车回家,要么是同村同学骑自行车带我,要么就一起相跟着走。这个时候回到家,最想喝一碗母亲做的面琪饭(汤面)。
再后来,我考上大学,离开老家到了省城。因为老家太远,所以1个学期才能回次家。那时回家坐绿皮火车,一般是坐晚上9点半那趟,一路大大小小总共44站,站站停,直到第二天早上9点左右才到运城。这4年回家期间,母亲总会借来烙铁给我熨裤子。就是最古老的那种,一块三角形铁块上面连接着一条铁棍条把手。母亲一边把烙铁放在炉子里烧,一边把湿毛巾铺展在衣服上,当烙铁的温度烧到适当的时候,就拿起来放到毛巾上来回运动。听着烙铁发出“呲呲”的响声,看着冒起的白色水雾,幸福就漾在我的心里和脸上。这样多次反复,母亲终于把我的裤子烫出了笔直笔直的裤缝。
再后来,我大学毕业。刚开始工作时,因为在学校工作,一般也是学校放假就回家。这个时期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剩余的工资如数交给父母。看到父母小心翼翼收起来的样子,我心里暖暖的,觉得自己书没有白念,也能为家里作些贡献、回报父母。
工作几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小家。起初孩子小、后来孩子要上学,加上父母都正值壮年,以及为了节省路费,我回家的次数就比较少。这个时期回家,母亲总是提前几天就把我们要住的房间彻底打扫干净,炉子也提前生着,我们盖的被子也要拿到太阳底下暴晒几天。过年期间,母亲更是尽自己的能力、尽家里拥有的一切,变着法子给我们做好吃的饭菜。在母亲眼里,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即便我们已经长大、工作、结婚、生子。
2008年腊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老家堂弟的电话,说是母亲过世了,让我们赶快回老家。我接到电话就傻了。母亲的身体一直非常健康,前一天还和我通了电话。不管信或者不信,我们开始联系车辆往老家赶。在车上,我一直在想母亲不会去世,到了家,她肯定会给我们做好吃的饭菜。可现实是残酷的。父亲给我们说了母亲去世的大概情况。那天早上9点多他俩一起吃了饭,后来父亲出门溜达,母亲在家扫厦准备过年。应当是母亲感觉到不对劲,自己躺到了炕上,把炕褥子斜盖在身上。通常,父亲都是快中午才回,那天心里总感觉不对劲,就提前回了家,没想到母亲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这就是我的母亲,在离开人世的时候,都不给子女留一点点麻烦。
近年来,我们兄弟俩轮流把父亲接到各自家里过年,平常也尽可能回去看看老父亲。回到家,首先是给母亲遗像磕头,在母亲遗像前和她老人家说说话,说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过得都挺好;说孙辈们也都有出息,说我们几个一定会照顾好父亲的晚年生活……每当这个时候,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母亲的音容笑貌、母亲生前对我们的好,忍不住就泪流满面。其次,在家待上两天,陪父亲一起烧火做饭,陪父亲一起睡土炕,听老父亲讲我们家族的来历、讲村里其他人家的事情。时间允许的话,我会在村里走走看看,和父母同辈的老年人聊聊天。这个时候,总会有人说起我的母亲,说着说着老人们会时不时地流泪,我也会和她们一起流泪。
现在回家,方便得很、快捷得很,一天有几十趟车,两个多小时就能到家。回到家也基本上程式化,早上和中午陪老父亲一起烧火做饭,白天陪老父亲说话和在村子里转,晚上陪老父亲一起聊天睡觉。每次我走的时候,老父亲总要把我送到村口的运茅路边,一起等车,犹如40年前我考上大学离家的时候一样。当老父亲看到从夏县方向过来的汽车,就会一遍一遍地说,到了太原家里给我打个电话,我就不着急了。汽车开走了,老父亲依然站在路边看着,时不时还摇摇手。我在汽车里也一直望着站在路边的老父亲,直到老父亲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去年7月27日,我给在老家的父亲打电话时,听到老父亲咳嗽。我就和大哥一起带他在老家中医院和太原山医大三院看病,又在老家陪侍父亲,直到9月6日老人去世。从此,我的家乡变成了故乡。
回想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我以为,父母实际上真的不需要我们成多大事当多大官挣多少钱光宗耀祖,也不需要我们为他们做多少事情。只要我们常回家看看,多陪陪他们,他们就会踏实,就会心情舒畅。我们要永远记着,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切——我们悲伤的时候,他们给我们慰藉;我们沮丧的时候,他们给我们希望;我们无力软弱的时候,他们给我们力量……
回家吧,那是天底下最纯粹的地方。回家吧,那是天底下亲情最浓的地方。回家吧,那是我们每个人真正渴望拥有和真正渴望回归的地方。
王勤忠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