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闹故事”
元宵节“闹故事”
“咯咯——嘎!年哈啦!故事子敲到门哈啦!想看地,没穿地,睡到被窝心酸地……”
这是我老家稷山的一则民谣,里面所说的故事子即为社火。据老人们讲,以前村里元宵节热闹时,各甲(甲:保甲制度时的村政治单位)都要坐台讲故事。通过朗朗上口的台词,或逗乐,或褒贬,把本村、本甲一年来发生的大事小情或说或唱讲出来,类似儿时所见的盲人说书。之后,故事子的形式趋于简化(只打个场子,唱个曲子,舞闹几圈了事),含义却更加宽泛,但仍按传统习俗称为闹故事。
我们村分西、东、北三甲,分别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3天闹故事,正月十七为三甲合演。连续4天的红火,也将年味儿再次冲向高潮。
早上八九点,酒足饭饱又喜好热闹的男人们将碗筷一推,抹一把油嘴,点一根纸烟,用眼神向老婆支应一下,便悠哉乐哉地向祠堂门口遛去。或钹或铙地抓起一对,拍上几番过过瘾,也算是对一年辛勤劳作的宣泄和犒赏。若去得晚抢不上钹、铙,便拿一面铜锣敲着助兴。连铜锣也沾不到边儿的,只好一旁吃烟候着,或挥着鞭子跟着鼓车队全村兜风。
另一头,甲长已安排了几组故事队到各家“踩院”。每组故事队大约有10来个人:放炮兼领队的、挑曲子的、打花鼓的、敲锣的、抓铙的、敲等锣子的、拍镲钹子的各一人,打灯笼的小孩二人,还有四五个服装一致、描眉画眼的女孩子。踩院对象原则上是本甲全部及其他两甲的大户以及有了喜事(比如娶妻、生子、盖新房等)的家户。当然,本甲里若谁家有不幸或经济拮据,也不会自找难堪。
心气儿高的家户,往往不等故事队进胡同,已用门板支开了大门,摆好了烟酒糖果。待故事队到了自家门口,院里的鞭炮噼啪作响,主家满面春风地拱手相迎。随着各样家伙响起,手持彩扇、头别红花的女孩子们开始翩翩起舞。伴着挑曲者抑扬顿挫的音调、满脸洋溢的笑容,以及锣鼓家伙欢快的节奏,主家忙着给队伍里的大小男人们散烟。手里有拿着家伙什顾不得接的,侧头示意将烟别在耳朵上,或直接含到嘴里点上。大气的主家有时还要提着瓶高粱白满院子转:来,喝上一口!喝上一口!围观的妇女们多贴耳议论着谁家女娃长得俏、跳得好,暗暗为自家小子物色未来的媳妇。男人们则更多关注挑曲者的嗓音如何、唱词怎样。故事的曲子一般分两段八句,谱子都是绣金匾的曲调。有挑曲者会根据家户实际即兴吟唱,图省事者也会照本宣科。等曲终人散,领队的都会对着主家喊一声:“黑了早点出来哦!”接着一声炮响,队伍走向另一家。
偶有抠巴些的家户,估摸着踩院的要来,赶紧锁了门一走了之,或安排自家娃出去将门关子搭上,装作家里没人。还有的女主家,一大早就将自家男人支了出去。等故事子进门,鼓乐声起,一边慌张着手脚,一边嘴里叨叨:哎呀!他爹歪怂货!不知道把准备好的烟藏哪去了。等踩完院队伍都往外走了,才嘴动身不动假装满脸诚意地说:nia急甚呢,到屋里吃口喝口嘛……
凡踩过院的家户,当日都要往甲里祠堂送些麻花或烟酒表示谢意,多少全凭心意。近些年为省事,多改为现金了。有给20元的,也有30元、50元的。甲里有专人统计并于当晚出故事前公示。
晚8点,夜幕降临,明月高照,满街的灯笼越发红艳。甲里一队队故事子在祠堂前排着长龙,整装待发。伴随着三声“二踢脚”的清脆响声,村民们一个个穿厚了围实了走出胡同,口袋里不忘装上几把豆子、花生或瓜子。街两旁的门墩上、柴垛上、砖摞上,洒满了渴盼的目光。
打头阵的是彩旗队和锣鼓队:几十面彩旗迎风招展、声势浩大。持铙、持钹者各排成一列,俨然手握兵器的武士,威风凛凛;鼓车跑过来了:骡马头系红缨四蹄飞扬,鼓车披金戴银富丽堂皇。车上锣鼓喧天,似黄河咆哮。车下开道的鞭炮声、驱赶马匹的鞭子声、男人粗犷的呐喊声、女人躲避的尖叫声,响作一片;紧跟着的是唢呐队:十几个唢呐步调一致、激扬高亢。有用鼻子吹的,有头顶一摞儿碗吹的,有站在板凳上变换各种动作吹的,有鼻口交替吹的,有同时吹三个四个的,各显神通,让人眼花缭乱;随后是花鼓队、洋鼓洋号队以及各个年龄组的故事队。压阵者通常是中老年男女组成的“丑故事”队伍:有女扮男装者,有男扮女装者,有衣藏巨碗冒充大胸者,有反穿皮袄脸上粘棉花者。无论扮作汉奸、酒鬼还是狐狸精,都是可劲地往丑里化妆,以乡亲们认不出为乐。唱词有挑曲子的,也有编成三句半的,内容多讽刺挖苦、逗乐取笑,却也针砭时弊、劝言尽善。
各故事队每到一个胡同口都要打场子表演一番,等转过4条大街最后在舞台上表演完,参演的小孩子们经常累得东倒西歪,绊一跤都能睡着一般。接着还有焰火,焰火完了通常还要放一场电影。直至演完电影,这一天的热闹才宣告结束。看热闹的人们各个缩着袖子回到自家的暖炕上,村里的飞狗跳鸡也才得安宁歇息。
正月十七是三甲会演的日子。白天,全村的鼓车四条街来回奔跑,最后都集合到村十字路口或庙院广场。或齐声敲打,或互相比拼,一拨人累了另一拨上,总是不缺好热闹者。当3面直径1.5米的大鼓同时擂响,四五十对系着红绸子的钹、铙在阳光下亮闪闪齐声飞扬,数公里外也能听到“嗒嗒嗒!切切切!嗒嗒嗒——嗒!嗒!切切切——切!切!……”的声音,煞是威武震撼!到了晚上,台上各甲演员精英尽出,似乎满血复活;台下全村群众摩肩接踵,一个个踮脚提颈。可是乐坏了那些十里八村赶场子的商贩!
……
闹故事可以说是我们村的春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故事的内容也日新月异。儿时的耍龙灯、玩旱船、踩高跷等节目消失了,村里的剧团也早已散了伙,但多了卡拉OK、全民K歌以及手机自带伴奏的独唱、独舞等,有时还会特邀蒲剧名角登台献艺,甚至花大价钱邀请运城或临汾蒲剧团连唱4天3夜7场大戏。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北甲的东升爹。70多岁时还腰跨花鼓跟着队伍满街跑,蹲着马步在台上表演;80多岁时,还随着故事队到各家挑曲子。真是童心未泯、老当益壮。也记得儿时的我每年看着哥哥姐姐热闹回来分得的麻花,干着急没办法。还记得有一年,自己鼓足勇气凑上去打旗、推车累了半晚,可惜因是编外人员,白费了一腔热血。
月是故乡明。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那轮明月伴我行。
城市的夜,静悄悄的。月光如银,瀑布般倾泻入屋。恍惚间,我的思绪飘回了老家,又回到了现实。
老家的元宵节,故事如斯。不知那一片欢乐的海洋,今年又热闹几许?
杨立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