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转出干支历
笔筒转出干支历
转体笔筒
干支历法在我国影响深远,存续至今,如2021年为辛丑年、2022年为壬寅年。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都以干支来命名,如戊戌变法、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庚子赔款等,无不记录了一段段历史往事。
相传,我国在上古时代便已经开始使用干支历法,如成书于汉代的《春秋命历序》便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的记载。不过,此说法无得考证。确切地说,干支历法萌芽于西汉武帝时期,始用于王莽新朝,通行于东汉时期,如《礼书·历书》历术甲子篇便有“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的说法。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使用干支历法并推行全国。从此,干支纪年便成为我国的一种通行历法并延续至今。根据明代学者万民英编撰的《三命通会》记载:“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天干犹如树干,地支犹如树枝,两者并生,才有干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对,组成六十个纪年,是为一甲子,即我国的历法为六十年一个轮回。此外,干支纪年还和五行、生肖、星象、节气等文化融会贯通,使中华文化蔚为大观。
笔者收藏的一只清代转体笔筒,便巧妙地融入了干支历法。这只笔筒上下圆口外撇,长直腹,上下口径均为11.3厘米,高13.6厘米。口沿和底沿描金绘制了缠枝纹,胎地使用轧道工艺绘制满工鸢尾纹,筒身绘制相互缠绕的藤蔓。藤蔓上结着十二只黄色的葫芦,沿筒身排为一排,葫芦的上半身写有天干,下半身写有地支。由于是转体瓷器,笔筒上半段与下半段是分开的,通过转动葫芦腰部,相互搭配天干和地支,从而组成干支历法。十二只葫芦的上半身除写有十个天干外,另外两个分别写有“甲子”“万年”。
笔筒上书写的“甲子万年”,是对皇帝的歌功颂德之语。巧合的是,乾隆恰与甲子颇为有缘。爱新觉罗·弘历是其名,乾隆是其年号,这一年号刚好使用六十年,即一甲子。乾隆皇帝享年89岁,也是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谢丽成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