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星星的孩子”点亮前行的灯
为“星星的孩子”点亮前行的灯
听力正常,却对声响充耳不闻;双眼明亮,却对周围人与物视而不见;能正常发声,却不与他人交流……他们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独自闪烁。他们是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据有关统计,我国孤独症患者可能超1000万,其中0-14岁的儿童患者数量可能超200万。孤独症已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儿童精神疾病第一位。
在4月2日第16个世界孤独症日到来之际,我省多家医疗机构呼吁关注孤独症儿童,正确认识孤独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尽最大可能改善孤独症的预后。
社交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是重要临床表现
快满5岁的男孩小畅总是自己独自玩,很少和同龄人交流,即使想玩也不会和小朋友互动,最多模仿他们跑一跑、跳一跳。小畅有时会提特殊要求,如回家必须走同一条路,进小区必须走固定的门,否则就会发脾气。只对小汽车感兴趣,其他玩具都不喜欢。
因始终无法融入幼儿园生活,妈妈带他到山西省儿童医院精神卫生科找科主任张达明寻求帮助。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对医生的提问,小畅能答出自己名字,但始终不与医生对视,对其他问题答非所问,嘴里总是嘟囔着不相关的话题,偶尔会把手举过肩膀使劲儿晃一晃再放下,或把右手举在面前摇动手指。
经过行为观察、体格和神经系统检查、量表测评等,小畅被诊断为孤独症。“社会沟通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等都是孤独症的临床表现。”张达明说,这种疾病男孩患病率更高,发病于3岁前,5岁前表现明显,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学习生活质量和家庭情况。
张达明在工作中
“当孩子1岁半至2岁左右出现‘不看、不应、不语、不指、不亲、不随’等情况时,家长应重视。”张达明解释,这“六不”指缺乏眼神交流、呼唤没有应答、不“咿呀”发声、不会用手指指向要去的地方、对养育者不亲近、目光不跟随。她建议,家长应收藏“0至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根据其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判断孩子的神经发育、动作发育、行为认知等方面是否存在发育异常。若孩子在某个年龄有“中招”其中任何一条,都是预警信号,提示有发育偏异的可能,要及时带孩子去看医生。
早期科学干预,可有效改善预后
如果孩子患了孤独症该怎么办?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关键。
“妈妈,抱!”3月29日,3岁的星星在省儿童医院精神卫生科心理门诊结束每周一小时治疗后,主动向妈妈索求拥抱,妈妈顺势抱起孩子,喜极而泣。这可喜的表现背后是医生崔佳彬用无限耐心与爱心,与星星一家同心协力治疗3个月的结果。
妈妈孕晚期宫内感染,加之星星刚出生就出现病理性黄疸被送进保温箱,回家后特别爱哭,也不让抱。因家中老人需要照顾,父母与孩子肢体接触较少。星星总喜欢自己玩,和大人也没有眼神交流,父母感觉不对劲,于是带他来医院就诊,被确诊为孤独症。
与家长沟通后,崔佳彬为孩子制定在医院进行TBRI(以信任为基础的关系干预)和在自闭症康复中心进行ABA(应用行为分析康复训练)相结合的干预方案。崔佳彬认为,通过建立关系、助力成长、纠正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原则,先帮助孩子建立信任和有意义的依恋关系,再帮他学习重要技能,最终提高学习行为和社交能力,让他更好地在社会环境中前行。
崔佳彬为孩子们做游戏团体治疗
“孤独症是生物心理社会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一种临床表现,目前尚没有针对其核心症状的有效药物。但实践证明,通过早期科学干预,孤独症患者可得到有效改善,部分可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干预越早效果越好,尤其是3岁前的儿童。”崔佳彬提醒家长,选择自闭症康复中心时,应对其资质、是否有系统的评估工具和采用科学循证支持的干预方式、有无家长培训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专业的康复中心。
携手筑爱,让全社会为“星星点灯”
“孤独症是导致儿童精神残疾的首位疾病,致残程度严重、致残率高。”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曹晓华说,“该病的患病特点和高昂的治疗费用,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作为“136”兴医工程领军临床专科,山医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与特聘技术专家合作,共同进行孤独症智能康复机器人的研发。“研发完成后,将成为孤独症儿童机构康复的重要补充。预期实现的功能包括评估儿童能力水平、进行一般性会话交流、进行不同维度功能训练,通过反馈、评估、强化等方式,学习及巩固相关技能。”曹晓华介绍,目前,技术架构方面,已初步实现儿童语音识别、AI语音自动合成、儿童表情与动作识别、机器人运动控制等功能。内涵设计方面,已完成孤独症智能康复机器人的训练框架,以及动作模仿、回答问题、提出简单要求等6类交流词典库主体内容的编制。
孤独症康复作为孤独症诊治环节非常重要的一环,结合规范,省儿童医院整合医院优质资源开设孤独症儿童半日训练课程,内容涉及儿童发展的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互动、语言理解与表达、模仿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学业能力、专注力等领域,师资人员涵盖精神科医师及心理治疗师、感统训练师,音乐及美育教师等,多渠道并进让干预规范落地,见实效。
孤独症孩子向成人期的过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家庭的努力坚持,更需要机构、社会和政府共同给予支援。为规范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促进儿童健康,国家卫健委2022年制定了《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建立乡级与县级复筛、专业机构诊断康复的服务模式。
3月中旬,省卫健委举办全省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师资培训班,以安排部署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工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全省各地加强儿童精神心理服务网络和人才队伍建设。省卫健委妇幼健康处处长张永生介绍,培训旨在不断提高基层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干预、康复服务能力和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对孤独症儿童服务质量,让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助力更多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生活。
山西新闻网记者 王晓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