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十三载 当好长城“守关人”
风雨兼程十三载 当好长城“守关人”
盛夏八月,位于忻州市的偏关县盛放着浓浓绿意,透过这片翠绿,一条崭新的公路在崇山峻岭间蜿蜒起伏,宛若一条飘扬的彩带,这条路便是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偏关段。沿路前行,周边的景色尽收眼底,滔滔不绝的黄河水,饱含岁月沧桑的烽火台,民风淳朴的老村落……让人目不暇接。
8月4日,“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忻州活动的记者团来到了被誉为“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的偏关县,走近忻州市人大代表、偏关县县委书记王源,感受这位长城守护者的坚守与担当。
王源的足迹踏遍长城偏关段的每个角落
“我出生于平型关,刚参加工作于宁武关,现在任职于偏头关,与‘三关’有缘,是长城的儿子,是‘守关人’的后代。”王源这样介绍自己。在偏关工作的13年中,他采风于史志、调研于民间,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考察了境内的六边长城、现存的20余座古城堡,以及遍布内外长城线上的敌楼和墩台。
“我们这里有1000多座烽火台,时间跨度从赵、秦、北魏至明共4个朝代2000多年,建筑类型之多为全国罕见,特别是峙沟长城、红门口地下长城、明灯山、乾坤湾、护城楼、文峰塔等建筑,保存都相当完整。”对于偏关的历史文化资源,王源早已熟捻于心。
“偏关若想走长远发展的路子,发展旅游势在必行。”发现了本地长城黄河的旅游禀赋潜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后,王源开始着力于将当地的长城、黄河两篇“文章”做好。
借助省委、省政府“黄河、太行、长城”旅游新三板的战略决策,王源又带领偏关县推出一系列保护长城的举措,适时确立了“黄河、太行、旅游新型发展县”的目标,挖掘长城厚重的文化内涵,势在让文物“活”起来。
在他的主持下,当地恢复了偏头关的总传烽护城楼,建起长城博物馆和长城碑林,大幅度维修了寺沟长城,开发了水泉堡地下长城、水泉堡城门和城墙,对内长城沿线最大的明代军事古堡“老营堡”也组织了部分复修,还修缮了境内的护宁寺、隆岗寺、县城鼓楼及部分古民居,同时建立健全了长城保护工作机制。
要想富,先修路。去年,偏关县率先建成了黄河1号和长城1号两条旅游公路,为偏关旅游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我们还投资4.3亿元,全长36.89公里长城1号偏关县境内老营至南场段工程项目也已开工建设。”王源介绍。
长城1号旅游公路偏关段的一处驿站
依托毗邻黄河、内外长城交汇及古村、古堡众多等优势,现在偏关县已逐步形成西线“黄河风情游”、东线“长城边塞游”两条主轴旅游线路,旅游企业发展空间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破零、贫困户内生动力激发等方面成效凸显,文旅产业由量向质实现蝶变。
因致力于长城保护和修复,王源入选了“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十大杰出人物”,并被评为“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十佳”“山西十大最美长城卫士”。
但于他而言,守护长城的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先祖,造就了雄伟壮观的长城,后人得益于长城,理应去保护它,让他的风采得以传承。”他说,“现在,偏关全域旅游风正帆扬,气势蓬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黄河与长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偏关奠定好资源转型发展的基础。”
山西新闻网记者 冯耿姝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